《大变局中的机遇》2120

郑永年先生的新书,去年读完其《中国的当下与未来》感觉收获很大,也在国内思想界很有见地。但没想到这本新书是本各处演讲和短文的集锦,自然是没那么系统,新东西也不多,多少有些失望。下次买书还是要看清楚才好。按惯例做些摘录。

我觉得我们要开始第三次开放。第三次开放是什么?这次我们要主动出击,甚至单边开放。单边开放就是即使美国不向我们开放,我们也要向美国开放。我一直认为今天的中国不要学美国,一定要学以前的大英帝国。从历史看,大英帝国是单边开放,比美国成功的多;美国是对等开放。

单边开放是个大招,优于对等开放。这点正成为现实,可以思考其中的机遇了。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下一阶段要把中等收入群体做大,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到2035年中国有6-7亿中等收入群体,这样的规模是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

近期讲的“共同富裕”,本质其实就是做大中产家庭。未来6-7亿的新中产是个中国的新人口环境,其中的机遇要深度思考去把握。

中美竞争的本质是技术竞争。技术的本质就是开发与市场,技术一定要在开放状态下才能进行创新。苏联的教训是虽然有技术创新,但是封闭式创新,没有市场,创新就很难持续。美苏冷战总体来说就是开放打败了封闭、市场打败了计划。美国做到了开放式创新,拥有市场,可持续创新。

开放创新的提法很有意思,市场决定是否可持续。这对当下国内的技术创新也提出了很大的建议,包括生物药的观点,必须是走向世界的,才是中国的。

中国从汉朝到今天一直是三层资本三层市场。顶层是国有资本,底层是庞大的中小民营资本,中间是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的互动层。这三层资本发展均衡时,国家的经济发展就好。很长时期里中国都是三层资本的有效分工合作,这是中国的文明性。

技术创新药依靠中产阶层,要把中产阶层的规模做强做大。

中国的国有体系效率相对差一点,但可以预防大的经济危机,能够建设大规模的基础设施等。中国经济的效率和创新能力主要在底层的自由企业和中间层。

对中国三层资本的提法还是很有感触的。国有干国有的事,民营会一直在,中间层的互动要把握分寸。当下的平台经济遇到的监管挑战、数据挑战实际就是这种互动的反复,过去国有没介入,现在要介入,要管制。民营要找自己地方,主动适应。

西方传统中,创造知识是知识分子的终身追求。但当今中国的知识分子还在纠结依靠谁的问题,要么政权、要么资本,心甘情愿成为附庸。这种依附型知识分子是当下中国的主体,从没有把创造知识当成自己的使命,缺乏独立定位,这是最悲哀的。人类的思维能力本就是没有边界的,但一旦依附于权利和利益,思维就有了边界,知识就没有了想象力。中国社会的进步取决于超越权力和利益之外的独立知识体系的出现,这是未来中国知识体系建设的最基础条件。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是对中国知识分子的期许,也是应有的四个方向和维度。

非常有意思的观察,也非常到位。从附庸到独立,需要非常长的时间。

中国现在的社会是有利于老年人,不利于年轻人的。特别是在信息茧房中的年轻人十分危险,未来人群可能会两极分化,少部分人越来越聪明,大部分人越来越愚昧。未来最有成就的一定是那些独立思考的人。

基于兴趣推荐的模式正在毁掉一代人中的一大部分人。保持独立思考更为难得了。

发布在Book. 将该链接存入书签发表评论或留个互链:互链地址.

添加一条评论

你的电子邮件不会被公开或用作其他用途。 标记*的项为必填项。

你可以使用以下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
*

这个站点使用 Akismet 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你的评论数据如何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