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销书作家吴军的书,这家伙之前写了不少书,当年在得到上的专栏硅谷来信也十分赚钱,只不过现在此一时彼一时了。这本书的主题:历史、现在、社会和未来是非常有意义的,作者给的结论也算有点意思。在长春回北京的航班上读完了大半,剩下的刚刚读完。
坦白讲比我预期的还是有失落的,当然这么宏大的题目本身就很难写,再加上重口难调。对于历史作者认同的文明史观很好,区别于英雄史观或大众史观,但我想其实更多的应该是我们从历史中学到什么,很多今天的事情确实是历史解决不了的,毋庸置疑。更有意义的问题是,哪些可以有历史的借鉴来更好的解决?这方面似乎作者没有花时间,这也是写书和思考的差异,写书就难免偷懒;对于当下,作者的几个议题我觉得也稍有敷衍了,今天比古代好了多少这样的话题有何意义、什么是财富、教育不公、地球村、自由和文明的冲突几节也是看不到两点多,今天社会面临的问题核心是产业革命、技术革命放缓之后失去增长动力导致各种问题就出现了,一些亘古不变的公平问题在今天也就是比昨天好一点而已,怎么可能解决。社会章节的部分话题是有意义的,比如人生意义、贪婪等,而思想不总是进步、人不是上帝、不总是双赢这种话题就没意义了——太显然了,就像公平一样,不总是存在;未来这组话题则变得有点过于凑热闹了,虚拟经济、技术不平等、元宇宙、外太空等等,部分判断还是有科学道理的,但问题是这会是未来吗?不是更应该讨论未来是什么,如何建设更美好的未来,而不是未来不是什么吗。
照例顺手做些摘录。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讲的真好,我觉得这无疑是欧阳修等人从历史中总结的一个重要规律,国家兴盛是因为国君勤勉,衰落是后来的国君懒惰,这似乎是在明白不过的道理了。但是后来几十年的人生经历让我明白,没有正确目标的辛劳,只会陷入越忙越穷、越穷越忙的陷阱。后来我担任了管理者之后,才认识到授权往往比亲力亲为要好得多。特别是在做投资之后,我才深刻感受到,少操作是获得高回报的关键,频繁操作反而效果不好。因此我今天不断和大家讲,要做减法、做减法。因为今天很多人的问题不是做事太少,而是做事太多。
Do right thing in right way。任何时候都要以正确的方式做正确的事,首先要确保做正确的事,再要找到正确的方式,记得段永平似乎也这么讲,这两个条件确实缺一不可。
什么样的史观是合适的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不可强求。我更赞同另一种看法,就是文明史观。简而言之,历史上除了“文明”二字,别无他物——其他事情都是表象,都是相互中和的噪音,都是随机变化、难以预测的,而且也不需要预测的。人类大约一万年的人类史上,只发生了近代工业革命、远古时期的农业革命两件最有意义的事情。如果接受了这种史观,我们就会选用一种新的视角去判断人和事。但凡对文明进步有益的事情,哪怕小也是有意义的;但凡对文明有贡献的人,都是值得尊敬的。然而在今天,认同英雄史观或大众史观的人依然占大多数。
文明史观无疑是个更好的视角。也可以回顾我们自己所做的事情:真正推动历史的进步,但推动历史进步、什么是历史进步其实和什么是文明一样需要正确理解,能以文明为出发点,真正可以避免很多弯路。很多非文明、对文明帮助不大的事情也可以赚钱,但意义就没那么大了。
不要试图用过去的想法解决今天的问题。今天的社会事商业化和契约化的社会,讲究合作与互利共赢,因此一个人对一个机构的作用在于他是否能为机构创造价值。今天的人生在现代化社会,就需要用现代化的思维方式解决日常遇到的问题。
有些事反复发生,老办法管用;有些事虽然反复发生,但新办法管用,往往是取决于人,不取决于事。
什么是财富?对个人而言,财富是两个维度变量的乘积:一个是时间,另一个是每个人的能力和能够调动资源的数量。对于大多数人来讲,更重要的是无形资产,比如一个人创造财富的能力、让财富保值的能力,这些很难被量化,旦是他们很重要。只有具有了驾驭那些财富的能力,财富才会变得有意义。
这个定义有点虚了,也似乎作者还没搞明白,财富可以说等于能力,也可以说不等于能力,等式两边虽然可以一定程度上互相转化,但并不相等。今天的财富定义其实十分简单了,是可以彻底货币化的。至于货币背后的原因,有运气、有共识、有能力、也有传承,不一而足。我想更重要的不是财富是什么,因为是什么很清楚,而是财富应该用来做什么?如何推动文明进步吧。
绝大多数人不可能出现所谓的人生一步登天。但遗憾的是经历了这么多年、这么多代人,大多数人还是想不清这个道理,他们依然幻想着一夜改变的命运。人生活在社会中,是不大可能以一己之力改变社会的,因此也就不可能在一瞬间改变自己的命运。每一个人的行为和过往,会决定他最终的生命轨迹,但这些轨迹都是连续的、平滑的。
一步登天本来就是小概率事件,不适用于大多数人。但作为普通人,期待小概率事件本身也无错,彩票就是这样的业务。只是不要把未来押到小概率事件上,而是要去做日积月累的事情。这个说法对于早期投资行业的人有点坑了,早期投资一定程度是需要押注小概率事件的,因此一定不能全押,一定要找到常规的赚钱之道。这么去想的话,那些完全靠管理费的机构其实有点像彩票发行机构了,卖的是梦想,是小概率,收的是手续费,不过不是2元一张,而是这样很大额地去收就很不地道了。
人们通常会犯一个错误,高估一两年的变化,低估5年、10年、50年的变化。贪婪的人是成不了大事的,因为成大事者要的是专注。
对当下期待过快,对未来却视而不见。贪婪会蒙蔽看到未来的双眼。
可再生能源取代传统能源离不开储能。目前全世界每年的发电量大约是30万亿度,平均每个人每天10度左右。储电4天96小时是上限,取下限每天储12小时,每天就需要储能410亿度。按每千瓦时的储能成本150美元,再加上50美元的改造成本,总投资不会低于8万亿美元。而2022年全世界传统能源市场不超过9万亿美元。
作者的这串数字还是有意思的,8万亿美元的投资具体到中国大概是30%的份额,中国23年发电量9万亿度,平均每天大约246亿度电,储能12小时计算需要存储120亿度电,需要2.4万亿美元/17万亿RMB,也不是一笔小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