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光伏 (上) 2423

一本完整讲述中国光伏产业故事的书,上下两册。光伏之于自己本该有特殊意义的,这段历史中的大部分自己都在一旁看着,其中的众多人物虽然没见过,但离得并不远。股票投资山似乎也动过念头。这个产业的历史对于理解当下、展望未来还是很有意义的,此刻正值产业新一轮周期的低点,底在哪里很难有人知道。回顾之前的历史,之于个人最大的教训其实是没有切身参与其中,回头看当时关注的很多事物其实不值得花时间,反而把这个应该花时间的领域没有花太多时间,进而错过了。转眼进入不惑之年,再往后,新事物其实没那么多,反而是这类真正值得长期关注的,应该聚焦进去。

我对光伏的感觉还是非常正面的,毕竟这给了人类电力的新一种可能,此时此刻无论产业上有什么问题,这一形态的电力成本已经低于火电了,具备了竞争力,剩下的一方面需要结束当前的无序竞争、产能过剩,估计会有一定的管制开始,另一方面就是静待花开了。技术路线的快速演进在投资早期是好事,大家都有机会,却也有各种投资和产能的泡沫出现;目前演进速度慢了,搞搞整合去产能,对于大玩家是好事,可以逐步去收获利润了。整体而言还是因为其能造福人类,就必将享有光明的未来吧。我也希望这样光明的未来面前,自己能够保持聚焦和关注,能够切身投入其中,不再像此前那样错过。

照例做些摘要。

1974年,为了实现全面的集成技术研发,通产省下属的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就把各个研究领域分给了各大企业:组件制造技术给了夏普、多晶硅薄膜技术给了日立和NEC、带状硅技术给了东芝和东洋硅业,化合物半导体电池给了松下。但最后率先引领日本光伏产业找到正确技术路线并规模化的,却是被官方排斥的京瓷。表面上看是日本官方赌错了一条技术路线,这背后更为隐秘的原因是和官方研发的体制相关。

事实上,从一开始,日本以通产省为主导、大企业跟随并接受委托的光伏技术开发体系本身就存在三重困境:第一,政府目标和企业目标谁先谁后,第二,政府应该更早集中资源到少数几种技术路线上,还是给不同企业分配不同的课题路线;第三,政府是否会和企业争利?政府资助企业研发,研发成果怎么算。

日本通产省对应我们的发改委,相比之下日本人做事细致,规划和执行上也过于细致导致了最终的失败;国内相比之下要粗糙一下,反而给了其他企业以空间。但这谈不上优点,反而是我们的侥幸。历史已经无数次证实了:真正正确的技术路线不是政府定的,只能是市场博弈的结果。

作为公司掌舵人,面对新机遇,李振国总是忍不住要去尝试,如果几个人评估下来发现的确是好机会,会上定了调,大家就会全力以赴去推进。但如果预感到有巨大的风险,钟宝申就会从战略层面提出意见,大家回顾发现,八成的提案被钟宝申毙掉了。2010年,另一位兰大校友李文学加入后,又会从项目可行性、执行层面给出专业建议,进一步不全了隆基的决策链条。因此在面对行业周期时,隆基没有让自己陷入九死一生的境地,而一家企业也绝不可能仅靠一场豪赌就能赢得持续的胜利。

隆基的成功有其偶然性,但这样的团队构成后就有了必然性:一个大胆冲、一个谨慎把关、还有一个落实细节,几乎没有做不成的事情了。我们自身的组合也类似,很难单独看其中一个,组合价值才是最大化的。

隆基反复对外宣言的一大战略,叫做“不领先不扩产”,而不是因为赚钱才扩产。换言之,当所有人在做蹲起跳的时候,选择深蹲跳的人一定会是起跳最晚但跳的更高的那个。钟宝申的解释是,做企业、做事情,首要的一点,就是要创造能真正为社会带来价值的产品。聚焦主业才是重要的事情,不去抓赚快钱的机会。

领先扩产才符合本质要求,为了赚快钱扩产则很有可能死在半路。价值观正确还是十分重要的,否则这样赚快钱的事情,搞死一次基本就难以翻身了。想到几年前差点投身磷酸铁项目的事情,不领先就砸大钱,胜算其实很小。

彭小峰的考虑是,过去中国硅料企业做到百吨级时,国外已经是千吨级,人家卖30美元每千克,国内光成本就要60美元,根本没办法竞争。因此要宁可多花一些钱在硅料技术引进上,也要于国外企业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所以就要建一个规模大、效率高的硅料基地。

彭总还是想简单了,千吨百吨级背后的差异不只是设备,而是技术。如果只是设备的话,这么想是对的,但如果核心在技术,而不是规模,则规模越大越可能出问题。胆识能解决一些问题,但不解决技术问题。

为什么光伏行业大发展,硅料一定紧缺并且价格暴涨?答案是:扩产周期不同。组件的扩产周期是3-6个月,硅片和电池片的扩产周期是6-9个月,硅料的扩产周期是18-24个月。换言之,硅料企业和硅片企业同时宣布扩产,硅片企业一投产就面临原料短缺,要么拥硅为王,要么失硅为虏。

这个规律相信今天依然存在,周期错配背后的玩家都有了新策略,垂直一体化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避免这个问题的。

2013年的中欧双反谈判,最终以中国企业主动“限量、限价”的方式保住了60%的欧洲市场,中方承诺对欧出口的组件价格不低于0.56欧元/瓦,出口配额上限是7Gw,超过7GW的部分会被征收47.6%的反倾销税。

欧盟双反是行业的生死局,能够以谈判方式解决还是非常有创造性的,对行业也十分好,这个事情非常漂亮。

2014年,在施正荣的支持下,原尚德副总裁龙国柱成立了上迈新能源公司。施正荣说,重复做以前的事,何必呢?这不是我的定位,我喜欢做新的东西。展望未来,施正荣认为那些传统组件无法安装的地方,都会是他的蓝海市场。他将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带着创新产品回归光伏。他说,谈不上回归,因为我从来没有离开过。

祝愿施老板顺利吧。今天转眼已经10年又过去了,发展似乎没那么顺利,主要问题可能是没解决什么关键的技术问题吧。

对西部电站在大规模建设中日渐暴露的补贴拖欠问题、路条倒卖和弃光问题,陆川和正泰新能先知先觉,转过身来把视野投向了浙江大本营一带。浙江虽然日照资源少,发电小时数少,全国倒数第六,但这里的上网电价比西部高。同样电站,西部只能收到0.2元现金流,东部地区则能收到0.4元现金流。每个企业都要做一个选择题:你是等待可能遥遥无期的0.8元,还是选择立刻到手的0.4元?正泰独树一帜,选择了后者。

浙江公司还是很有商业头脑的,拿不到的0.8和到手的0.4之间果断选择后者,发展的实际要更好。商业机会就是这样,近在身边却有多少人都视而不见。

发布在Book. 将该链接存入书签发表评论或留个互链:互链地址.

添加一条评论

你的电子邮件不会被公开或用作其他用途。 标记*的项为必填项。

你可以使用以下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
*

这个站点使用 Akismet 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你的评论数据如何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