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经济与人类的未来》2108

比尔盖茨的新书,国内近期正在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这本书正好呼应这件事。这其实是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当年的中国在国际上发声,就必须关注国际主题。环保、气候变化问题在国外已经讨论了数十年,国内还讨论的不多。这次国家提出的碳中和会是个很好的契机,讨论也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

气候是需要关注和研究的。这是人类的共同命运。按惯例做些摘录。

510亿吨是全球每年向大气排放的温室气体数量。0是我们要达成的目标。27%是电力行业,31%是制造业,19%是种植和养殖,16%来自于交通运输。

中暑是和湿度相关,如果空气无法吸收汗液,体温降不下来,就会中暑。所以未来气温上升,会威胁几亿人的生命安全。

在电力存储方面,廉价的氢气将非常重要。但由于氢原子是在太小了,一旦收到压力,他就会透过金属迁移出去。

碳捕获方面,直接空气捕获技术的挑战远大于排放点捕获技术,主要是因为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浓度很低,但在燃煤电厂可以高达10%。

我们可以在减少肉类食用的同时享受肉类的美味,选项之一是植物基人造肉。

就避免碳排放而言,只有当我们使用来自零碳能源的电力时,开电动车才有意义。

车体越重,续航里程越短,用电力作为动力源的难度就越大。除非实现非常大的突破。否则电池永远都不会轻到且强大到可以为飞机和船舶提供长距离动力源的程度。对于飞机来说,最好的办法是先进生物燃料替代航空燃油。

一个极其不公且残酷的事实是:贫困人口基本没有做任何导致气候变化的事情,但其所承受的气候变化带来的冲击却最大。

我们还需要的技术:零碳制氢工艺、电燃料、零碳水泥、零碳钢、零碳塑料、碳捕获、核聚变、电网级电力储存技术等。

发布在Book. 将该链接存入书签发表评论或留个互链:互链地址.

添加一条评论

你的电子邮件不会被公开或用作其他用途。 标记*的项为必填项。

你可以使用以下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
*

这个站点使用 Akismet 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你的评论数据如何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