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二飞香港的早班机上读完了这本书,主要其实是几年前的一篇10万加博文,现在出版了,回味起来还是很有收获的。对当下也很应景。
缘起性空、证悟空性、放心执念;愿力改变世界,要洞察规律、看到本质,打造自己的未来。这是佛法,也是秘诀。
今天投资环境上面临的问题,以及大家对过去日子的怀念,实际上就是没有放下执念,还没看清楚这个世界的规律本来就是:转瞬即逝,所谓无常。这个角度上看,我们今天对于投资的理解,迟滞的退出实际也是如此导致,过于执念了。
从无常看投资并不极端,无常中也有其规律和相对恒常的事物,比如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大环境,不断了,全球资本主义形成的资本流动体系,这都是非常美好的所谓常。在这其中,专注于寻找规律、缘起条件的达成,成就价值。所以本来就有短时间的价值和较为长期的价值,这其中的差异要明白,做好选择。
我们的方法论也是无常是,需要不断演进、精进;财富本身也是如此,本质是无常的话,就可能会增长、有可能会衰落,看似偶然,但实际是必然。证悟空性其实就是寻找这种必然。
反过来看上市公司的事情,也是如此。上市是个阶段性结果,不同时段需要成就的条件也是不一样的,每一个条件都不能忽视,否则达不到就只是会“空”:核心条件是否具备,暂时不具备的条件能否通过未来的努力转化为满足。同时创始人还要有其悟性,能看懂这个,而不是执念于过去。
创始人的心力、愿力、悟性是第一位的。愿力是要心中有数,做成什么事,为此能付出什么样的努力、成就什么。悟性和执念是相对的,悟性总体是要适应变化、往前看、积极行动,执念则只有抱怨和等待。
聚焦当下。
照例做些摘要。
佛教和禅并不是一回事,佛教是出世的,而禅源于佛教又超越了宗教。禅的理论核心是佛陀彻悟的真理——缘起性空,它既无所谓入世、也无所谓出世。对于我们普通人,工作是最好的修行道场,工作是最好的修行道场,我们可以在工作中证悟空性。工作即禅修!我的理解是,禅法在世间,既古老悠久,又年轻新锐,禅非消极厌世,而是积极进取,禅不愚昧迷信,而是睿智自信,禅是无限可能,禅是追随内心。禅让我们认识自己的内心,从而心生万法,进而开创美好未来。
禅是积极的追随内心、进取、开创未来的心法。这么理解起来反而不复杂了。
进化力是一种成长的潜力,熵减力则是把这种潜力变成现实的能力。熵减力强的公司会把护城河建设的更宽,甚至能新建第二重、第三重护城河;而熵减力弱的公司,护城河慢慢地可能会变窄。把护城河、进化力、熵减力这几个重要维度综合在一起思考,应该能更能够理解公司成长的本质。
越是深入研究,我就越觉得公司的创始人对公司发展进化的影响极为重大。一家公司的进化不可能超过它创始人的进化。一家公司本质而言,是由它的创始人凭借强大的心力,心生万法而无中生有的。
这个观察很到位,或者说这个角度很独特也很受用:公司=创始人=心生万法、无中生有。
愿力,指誓愿的力量,就是人长远、强烈的追求。佛教中地藏菩萨的愿力很强大: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稻盛和夫讲,我坚定一个信念,就是“内心不渴望的东西,他就不可能靠近自己”。你能实现的,只能是你自己内心渴望的东西。如果内心没有渴望,及时能实现的梦想也实现不了。我希望人们能铭记这个宇宙法则:人生与心念一致,强烈的意愿将以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也许有人不信,但这是我多次人生体验后确信不疑的不二法则。
愿力即人生。有时候看人有一手好牌,却打得不怎么样或者不知道怎么打,现在看来,多半是愿力不到。
人生是否是一场幻象?我认为可以说,当下是真实的,过程有如幻象。人生有所追求,努力去实现,是非常美妙的事情,也是幸福的源泉,是我们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主要方式。佛说不要执着,不是不去努力工作有所追求,而是说我们追求的这些东西,如果情况发生变化,我们不要执着于之前的状态,而是要接受现实并欣然面对。如果执着于之前的状态,不能接受变化、不能接受当下,那才是佛教说的执着,才是烦恼的根源。佛说要有“出离心”,就是要出离这种执着。
这是对人生幻象的解释。唯有当下最真实,不要执着于过去。
我把禅修分为两个层次,初级层次就是做每一件事情都保持高度专注,例如吃饭的时候专心吃饭、睡觉的时候专心睡觉,一心一意就是禅修,也就是“止”;更高级的层次就是在保持高度专注的基础上进行思维观照,从而证悟,也就是“观”。止而能后观,观就是通过观察细微的感受和念头的生灭,从而洞悉一切现象无常无我的本质,进而开启我们的智慧。
止观的讲法。
王阳明说,知而不行,是为未知。知与行是有先后的两个过程,而知行合一是目标。有很多种情况,一些人计划这么做,但是意志不够坚定,碰到一点困难就打退堂鼓,这是愿力不足;一些人决心够了,但工作中很容易受到各种干扰,难以专注,一些关键节点总是很难突破,这是专注力不足;一些人非常努力,但是谨慎有余、创新不足,缺乏差异化而容易失败,这是创新力不足;还有一些人对工作研究的深入不足,不能洞察本质、掌握规律,即使再努力也难以成功,这是洞察力不足。我认为愿力、专注力、创新力、洞察力任何一方面有重大缺陷,都可能导致心力不够强大,从而难以知行合一。
愿力+专注力+创新力+洞察力,可以用来反观我们自身的问题了。愿力够,专注力一直在加强,创新力和洞察力都还尚可,需要继续加强,不应该有大缺陷。未来就可期了。
金刚经说,一切皆是佛法。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无论是那种投资理念,都有其可取之处,也有其缺陷,你都可以通过汲取精华谋求新的进化,何必执着?金刚经讲“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每种投资理念本质上都是心生万法的产物,都有其适用条件,都如梦幻泡影。对一种投资理念的最好坚持,就是随时打算放弃并谋求新的突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金刚经讲投资理念还是很精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