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是一季度读完的一个大部头了,非常经典的作品。只能在淘宝上买到翻印版了。对资本主义的研究其实是不应该止步于资本论的,资本论只是开了个头。相比之下,细细读读这本书,讲理论结合英国、德国、美国、日本的发达国家发展起来的故事,就会很有收获。照例做些摘要。
花费在艺术品和大型建筑上的财富积累可以激发人民的精神追求,如长城、金字塔、紫禁城等。但这些建筑上使用的财富积累并不是用于“再生产”,所以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资本”。
资本主义意味着什么?我们至少可以说,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之上,强调私有制、创业机会、技术革新、契约的神圣不可侵犯、以货币支付报酬及信贷。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财产必须是可以分割的,可以自由买卖;商品和服务的价值取决于别人愿意付出的代价。资本主义依赖支持革新的投资信贷。资本家就是拿未来作赌注的人。资本主义的本质就是一心一意追求未来财富和财产。资本主义建立在对经济增长的信仰之上,他相信,对个人、家庭、行业甚至国家来说,经济增长是可能的,也是值得追求的。
资本主义意味着无尽的增长。从资本主义定义上看,看不到社会主义的对立,反而是殊途同归。
在人类历史上的大部分时间里,在世界上的额大多数社会中,占主流的思维方式是反物质、反增长的。生活被看作一块跷跷板,如果有人升起则必有人下落。所以,有攫取欲的人往往被放在社会的最底层,除非他们的成功来自武力征服或成就巨大,难以动摇。18世纪的英国已经是很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了,但大多数人仍然认为商人是不能做“绅士”的。绅士不能把追求金钱作为目的。
有趣的历史背景。不增长是常态,增长才是偶然。
历史就像是一座蕴藏着丰富的间接经验的大仓库。当你分享这些经验时,选择适当的角度是十分关键的。英国历史学家梅特兰告诫过我们,千万不要忘记,现在的过去也曾经是未来。美国诗人埃米莉表达了同样的思想:永久由现在构成。
这次是真正宏大和务实的历史观。
大英帝国的很多海外国家不是作为并列的政体,而是作为一系列独立的商业实体存在的。为了赚钱和开拓国外市场,政府将殖民地的垄断经营权出售给很多贸易公司,其中最著名的要算1599年特许成立的东印度公司。
东印度公司的商业化。
福特1914年采取了著名的“每天五美元”的工资政策,这一丰厚的工资是普通人收入的2倍,其交换条件是工人必须接受效率专家提出的任何工作方法。当然,工人们根本不得提及加入工会之类的要求。
工党1918年正式宣称以打倒资本主义为己任,其实工党从未真正将口号付诸行动。事实上,从马克思开始,英国的很多社会主义者都承认自由市场是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最后,马克思相信市场本身会将旧的私有制消灭。这种把市场作为文明进步动力的看法一下子将英国的社会主义者和德国、俄国的社会主义者区别开来,德国和俄国社会主义认为只有通过革命消灭市场动力、让国家控制生产才能取得动力。最后,工党得出的结论是,大众需要的是一个运作更好的劳动市场。
市场和进步的关系居然马克思是没搞明白的。市场消灭私有制,而不是暴力消灭私有制。
海关联盟、铁路、工艺技术传统和教育体制,都是德国经济生活的独特之处。除此之外的第五大决定因素是商会组织,他们以半公开的形式活动,主张经济的自治,分区域进行管理,反映出中小企业的利益。
德国的大部分卡特尔实力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事实上他们既没有垄断市场,也没有坚不可摧。卡特尔内部成员们经常为市场配额、生产效率、交易费用吵的不可开交。德国工业家和银行家大多视卡特尔为避免企业间毁灭性竞争而创造出的必需品。卡特尔从产业部门的整体利益出发,减少了单个企业的价格战,这个观点也被帝国法庭所接纳。1897年,卡特尔在德国有了合法地位。帝国法庭将卡特尔作为一种“协作自助”形式,不同于在美国卡特尔是非法组织,
这段历史还真是第一次知道,这正是卡特尔的积极意义所在,类似于国内的行业协会。
杜兰特1908年创建了通用汽车公司GM,与福特推出T形车是同一年。杜兰特以金融和销售见长,经常买卖整个汽车公司和零件集团。他应该算是投机家,不是有组织的规划者,在他的领导下通用汽车一直都是一群没有共同利益的独立公司组成的大杂烩。他经常冒险行事,1910年由于流动资金不足,杜兰特被银行家从刚成立2年的GM赶了出去,1915年他又借雪佛兰汽车重新控制了GM,但到1920年他又被杜邦赶了出去,从此就再没有回到GM。杜邦在1918年就已拥有GM25%的股份,并一直要求再财务上有决定。杜邦在GM的这笔投资成了美国经济史上最成功、最赚钱的一次投资。
杜兰特的故事简要听过,但从来没想到居然会这么曲折。
在美国建国初期,汉密尔顿和杰斐逊的追随者们激烈争论的焦点,主要是围绕着如何为美国经济的发展创造合适的基础条件。汉密尔顿坚持要建立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作为美国第一任财政部长,他希望将生产力低下的美国农业经济发展为多种形式的现代化经济。一个强大的政府会建公路、挖运河、支持建立国家银行体系,为工业家提供关税保护政策等。而杰斐逊,是宣传个人自由最积极的分子之一,他反对扩大政府的权力,提出政府应最低限度的干涉公民的生活。这一情况一直延续至今,争论的焦点仍然是政府权力与个人自由之间的平衡问题。
共和党和民主党之争的源头。
从20世纪的历史看,大公司并没有主导过全国经济。大型公司只是出现在某些领域里,而大部分的领域并没有被大公司控制。
美国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一样,大部分人并不在大公司工作。只有几种工业必须进行大规模经营。这些工业要么是经济规模多大(像电器、钢铁、石化及自动化生产等),要么是经营范围过广(像药店、零售、餐饮等)。在美国历史上,很多企业家曾经尝试过小规模范围内将企业扩大,但都没有成功。美孚石油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公司之一,但是美孚麻绳公司成立后不久就不见了踪影。
在20世纪,大概只有苏联的经济是以大企业唱主角的。苏联经济最终崩溃说明当时的苏联政府不应该将本该是小型或中型的规模的企业合并成大型企业。苏联经济的失败与其说是社会制度造成的,不如说是由于他们采取了错误的工业规模所造成的。
赛道是有规模极限的,不同行业的企业能长多大是由内在规律的。
各国的金融方法各异。19世纪的英国公司主要依靠家庭财产和银行透支,几乎得不到政府的任何帮助。而德国的综合银行则宁愿为各私人公司的证券或债券提供担保或进行承销,也不愿直接向他们直接提供贷款。二战以后出现了经济奇迹的日本,个公司的贷款都来源于私人银行。而这些私人银行则以日本银行的大藏省为后盾超量出借贷款。美国人则比其他国家都更愿意“先买后付”,美国银行业权力分散、竞争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