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盘:对宏观经济的另类解读》2320

全名是《复盘:一个经济学家对宏观经济的另类解读》,辜朝明前几年的作品。最近辜朝明的“资产负债表衰退”理论在国内当前的经济环境下被国内不少人拿出来做类比,十分热闹。道理不复杂,作者洋洋洒洒写了好几本书,翻来覆去就是这点内容,也挺有意思。最近也在读凯恩斯传,结合起来看目前的经济学理论的很多搞法有点走错方向了,当然自己不在学界,也不合适说这些,任重道远呢。

资产负债表衰退能解释很多现象,是因为所有的现象本身最后会反应在资产负债表上。所谓资产负债表衰退其实就是居民和企业部门的缩表,以及由此导致的内部活力和流动性不足,增速放缓,以及其他经济危机的指征。和传统经济危机的唯一区别似乎在于这个并不是所谓金融危机所引发的,比如2008年或者1998年,并非次债或外债违约所导致的一类危机,而是由内生经济结构所导致的,同时也伴随着大面积的内部违约———比如今天的房地产公司,下一步也会延伸到银行等金融系统。危机面前,光解释是不够的,政策工具是方案之一,市场力量也会自己修复。放弃市场力量,单靠政策恐怕是不行的。反过来看当前的国内问题,市场力量大有躺平消身匿迹之势,大家都对政策翘首以待——只能一次次失望。当然市场中也酝酿着大量新生的力量,大家共同努力吧,新时代正在来临。

照例做些摘要,记下这个时刻吧。

传统理论从来不认为经济衰退是由一直缩减债务而不是增长利润的私营部门引起的。但是在大多数西方国家中,这些私营部门如今正缩减债务或者增加储蓄,尽管是零利率。这种行为与传统理论完全不同。私营部门正减少债务是因为泡沫时期产生的负债还保留着,而泡沫经济爆发后,那些靠借贷购买的资产大幅缩减,导致资产负债表“深入水下”。人人都在存钱或者偿还债务,没人借款,即使是零利率。经济因此开始萎缩。这种衰退并不新鲜,在过去就发生过好几次,最值得一提的是“经济大萧条”,但正统的经济学没有给那些因为私营部门选择减少债务而引发的这种经济衰退命名,我称之为资产负债表衰退。

衰退的定义通常是经济增速连续两个季度下滑或下降1.5%,原因通常理解为需求下降。资产负债表衰退是另一种解释。

自2008年开始,同样的现象也在欧洲和美国发生,企业和家庭存储更多资金,偿还现有的债务,近况是通胀率还是正常的,实际利率却是很高的负值。当通常靠借款扩展业务的公司停止这样操作,并且开始还贷时,经济就失去了两个关键的需求来源。首先,公司自身不再投资资金流。其次,企业部门停止借贷,也不再用存款投资房地产。由此导致总需求量下降,使那些受影响的国家陷入严重的经济衰退。

自由市场中的经济危机或衰退适合这个解释。对于国内则有更多的情形,比如当前房地产面临的问题,实际是被政策逼到了不得不缩减负债的角落,这种还贷还搞的过于急迫,几乎不给消化的时间。只能业务停摆,留下一地鸡毛。

合成谬误问题的发生,是因为企业和家庭做了它们认为正确的事并偿还债务。正因为政府做了完全相反的决定——事实上下了另一头的赌注,才避免了经济悲剧的发生。通过正确实施财政刺激,政府阻止了经济危机造成毁灭性的生活水平下降。到2005年,日本企业资产负债表完全修复,只有政府的资产负债表仍未完全修复。在这个意义上,日本的财政刺激是人类历史上最成功的经济政策。

 一旦到达刘易斯拐点,劳动力终于可以讨价还价提出更高的工资,这降低了本地和国外企业主的利润份额。但是只要这个份额高于其他国家,他们就会继续在中国投资,而投资则会导致劳动力市场进一步紧缩。正是在这一点上,不平等问题开始进行自我纠正。随着劳动力份额的增加,消费在GDP中的份额也以投资为代价增加,促使中国经济最终正常化。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假设他们目睹的极端不平等(图6.1中的G点和H点)将会持续下去。实际上,这只是走向工业化道路的必然步骤。”

有趣的几个解释或观察。日本的持续财政刺激对冲了居民和企业部门的缩表,阻止了进一步的经济危机,修复了资产负债表——主要是居民和企业的恶化。马克思对于剥削导致不平等的理解确实是过于线性和极端了,才推导出来所谓共产主义的必然性,用一种小概率的可能或空想来试图解决问题——这也正是其子在欧美失去追随的原因,缺乏现实意义。现实的场景时,当资本和劳动力的回报不平等加剧时——劳动力成本会上涨,市场会自我修正。

未来15~20年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成功,中国将进入发达经济体的行列,享受富裕的“退休”生活;如果没有成功,中国就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人口众多而生活困难。前不久,专家讨论的热门话题是中国将何时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但是,将一个尚未到达刘易斯拐点而且拥有大量人口红利的国家(中国)的增长率应用到已经到达刘易斯拐点、人口红利为负数的国家(美国)是没有意义的。

 鉴于现实情况,中国政府对经济发展的质量而不是数量的关注和对高增长率的重视程度是非常合适的。不过,中国是否能够应对挑战,找出摆脱“中等收入陷阱”的方法还有待观察,特别是在国家已经通过刘易斯拐点、公众的需要可能攀升的时候。

作者对国内的态度是相当乐观的,放长远看虽然有很多问题——确实应该乐观,无论是否有足够理由——这就是未来的魅力所在,充满无限可能,只待我们去创造。不过回头看,那些所谓轻松能够赶超美国的言论,似乎只是几年时间问题的专家,现在正被打脸。中国的经济持续性已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再往前是需要大变革的——中等收入陷阱的口是已经进来了,能否出去就看努力和造化了。

发布在Book. 将该链接存入书签发表评论或留个互链:互链地址.

添加一条评论

你的电子邮件不会被公开或用作其他用途。 标记*的项为必填项。

你可以使用以下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
*

这个站点使用 Akismet 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你的评论数据如何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