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散的时间里终于读完了纳斯比特的《中国大趋势》,上豆瓣一看果真失望的人不少。严格来说,这本书将得不是未来,而是历史,统统都是过去的东西。为什么未来学家开始写历史了呢?是奈斯比特不抗了么,还是其他别的原因?虽然CCTV的访问也问到了这样的问题,但其实作者本人也难以回答,只能指鹿为马地说这种过去的趋势便是未来等等…
我想答案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因为在中国,便有了中国特色。中国是个不确定性太大的社会,唯一确定的可能是不确定性。在这个梦幻的国度里没有什么不可以,没有什么不可能,我们身在其中自然是习惯了,但对于其他地球人而言并非如此。明天究竟会怎样?往往总是鬼才知道呢。
我们依旧是人治为主的社会,法治只能是附庸风雅。于是整个社会便越来越崇尚官僚,这也就难怪为什么近年考公务员的人越来越多,是真的发自内心地想给人民做公仆,为人民服务么?大部分未必,官僚才是最终目的。长此下去,这样社会其实是木有将来的,如此的事情也一直在中国历史上循环往复,北宋便是典型的不能在典型的例子了。
领导人对此自然不能完全糊涂,于是便只好不断提高做官僚的门槛来限制人数,要什么学历要求,年龄要求啊之类的东西。但提高门槛其实是抑制不住欲望的,只能滋生越来越多假文凭假博士,毕竟欲望就是得不到才更想要的东西,于是追逐官僚的人依旧会越来越多,他们所付出的代价也就越来越大,显然的结论是他们所要求的回报也会越来越高。于是,几乎可以肯定的是,今后的腐败如不能大面积动真格严惩,只会越腐越烂。是人就会有自己的小算盘,领导人更是,算钱是小,算权是大,以钱养权便顺理成章,于是太子也有太子的难处,在位不捞更待何时,目的不会变,变的不过是如何不那么地明火执仗,遮人耳目。不少人便是老子当权,儿子名字都敏感的百度不让搜。
于是,虽然不确定性大,但毫无疑问的是未来中国依旧是一个官僚型社会。这个官僚性社会可能什么都管,也可能适度放松,还可能想起什么管什么…这就是为什么头些年国退民进,这些年国进民退,再过几年不知又会如何折腾的原因。
市场和政府之争在中国是不存在的,市场不过是官僚们统治的工具和借口。于是,所谓的市场发展,经济发展,也不过时官僚们在新形势下的政绩导向型追求,于是这些官员们懂不懂经济和法律便无所谓了,才会搞出来陕西油田,山西煤炭之类的事情,能够完全秒杀市场规则。
未来的中国经济,总量增长是毫无疑问的,但不公平性,贫富差距应该会比总量增长的更快更严峻,中产阶级会相应增大,但暗富阶层会快速膨胀,尤其是借助金融市场和海外渠道,普通人从中不会有什么大的受益,倒是因为官僚越来越多,税收可能会全面增加,国家财政会朝着赤字前进。
中国的市场化进程还会继续推进,官僚建设也会进一步加强,市场化和官僚化将错综复杂。有干干净净的市场,也有两袖清风的官僚,但更多的是二者的参杂,越来越说不清楚。这个过程就可能持续很长时间。
未来是很难说清楚的,但能看得见的是官僚社会下,公平的机会会越来越少,于是抓住今天的机会真的是越来越重要。同时,普通人的安全系数也会越来越低,狡兔三窟的历史故事仍旧是很有价值的。特别要清醒的是,纵然我们真的在天堂,但普通人的我们不会是天神,依旧是普通人,普通人的意思就是欺负你怎么了,被欺负活该,虽然有天理,但你又不是天神,不能享受天理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