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话读后

起先是买了梁先生的《中国文化的命运》来看,想起当年辜正坤讲中西文化比较时内容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应该可以断定的是辜先生的内容一定不少出自梁先生的研究。

后来偶然的机会,下载了《朝话》在每天的地铁五号线上读,先前刚刚读完的是《曾国藩家训》,最近也开始看《梁启超传》了,虽然书目有些杂乱,有点意外的是这几个人几乎都关联着呢,关心和研究的问题总有异曲同工之妙,一起来读,反倒有种莫名的愉悦,感觉更通透了。

朝话,关于人生应有的态度,听着梁先生娓娓道来,着实是一种享受。近期准备回高中和同学们分享些故事,在回想自己这么多年的成长时,最受用的也就两点,一是生活和学习乃至工作,都是连续的,于是今天的努力才能有明天的收获,不会突然撞大运,万不可懈怠或做百日梦,连续的结论就是一切无比现实,幻想无益;二是其实历史和传统乃至社会也是连续的,国内的教育迫使我们割裂了一些东西,但这个社会还是沿着连续的路径在前进,于是学的东西和面对的社会出入太大,努力通过前人的文字去还原历史以及传统,才能更好地理解当今的社会,给自己已正确的启示。于是读起朝话来,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简单摘要一二。

忏悔自新。梁先生说人生的时间线声须臾不可放松的,就是如何对待自己…如何使内心的矛盾冲突平下呢?只有忏悔自新才能解决问题。特别有同感。老毛的话是批评与自我批评,今天看起来更接近政治语言,在对老毛的整体反感中很可能把这样的精华也丢点,但回归原本的说法,忏悔与自新,不仅亲切许多,对内心的号召力也陡增不少。

自觉。一个人缺乏了自觉的时候,便只象一个动物而不象人…古代的闲着,对人类当真有种悲悯的意思,他是悲悯人类本身的机械性,不能清明自主,象完全缺乏了自觉的在那里转动。果真如此,日子一天一天地,可以机械地工作着,学习着,生活着,完全不去考虑任何别的事情,自己此时不就是机器吗?自觉的觉醒真是难能可贵的品质,可以对当下有所思考,才能有所改进,知可为与不可为,才能有做人的真意义!

佛是求一个不机械的生命,儒家也是如此。佛是通过原谅和悲悯来求,儒家是刚正的态度,终极都是一个自由的活泼的有大力量的生命。这真是一种活着该有的状态,如没有,便去寻。

调理自己要注意心思和心情两方面,心思上要紧的是要条理清楚,缺乏条理,徒增多知识是无用的,因为知识要用条理来驾驭的;至心思之调理清楚,调理心情是最根本的,在心情不平时,心思不会清楚。对应心情应注意的,一是懈。偶然懈一下,这事便做不好,常常散懈,则这人毫无用处;日记写的短不要紧,最不好是存苟偷心理,一旦如此,就字不成字,话不成话,文不成文。乱是心情不平,像是有点激动,内部失掉均衡和平,容易与自己冲突,与旁人冲突。与懈相反,乱之初看似乎有力,启示一样不行,都是一种机械性。要能自觉,不散懈,亦不暴乱,要调理自己,使心情平和有力,这就是改变气质的根本功夫。

三种人生态度,逐求是世俗的路,厌离是宗教的路,郑重是道德的路。郑重态度分两层,一是不反观自己时向外用力,二是回头看自己时向内用力,全副精神照顾当下,听从与生命之自然的发挥,教人自觉地尽力量去生活。

人类生命的意义在创造。

去年看刘未鹏的《逃出你的肖申克》的系列文章,以及今年火起来的《思考,快与慢》是从生物进化或者心理学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几乎是同样的答案。想想早在数千年前,先哲几乎就作出了阐释,即便梁先生的书也快一个世纪了,不得不感慨生于斯长于斯的幸运,追寻不机械的生命的努力,终能终结这难以维系的割裂,获得新生。

发布在Book, Life. 将该链接存入书签发表评论或留个互链:互链地址.

添加一条评论

你的电子邮件不会被公开或用作其他用途。 标记*的项为必填项。

你可以使用以下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
*

这个站点使用 Akismet 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你的评论数据如何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