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主义

种种原因,说好来北京过年的家人临时来不了了,于是家里就我们和岳母三人,过了个难得清静的春节。看看书,写写字历来是自己能够闲暇下来消遣的好方法,还不说躲在家里看了若干高清的电影和纪录片,配合上去年春节酷酷等到的JBL音响,精神享受上的愉悦自然是无法言表。唯一不爽的就是总还有些难处理的邮件和着急的节后事务要处理,但毕竟在假期自然是懒得去做,反倒影响了些许的心情。

网上偶然看到罗振宇关于80后现实状态的一段说辞,其中建议80后还是要学些真本领未来才能立足,推荐读一下大前研一的《专业主义》。虽然我对大前研一还是有些看法,多年前参加过对话采访他的一期录制,知道这个人居然写了六七十本书,后来自己不断的读书看书,就越来越感觉的,写书这件事,产量和质量是成反比的,如此高产的质量几乎可以忽略,即便读也是翻翻即可了…但需要承认的是,确实专业主义这个题目已经把内容都说完了,也是真正的重点。

理工科的专业主义还比较好理解,文科的学生则难度多少大了一些,金融方面更是如此。自己一直也在想那些东西是能够积累下来的,成为所谓的“专业”,最终还是觉得参与金融市场的交易,熟悉理解投资机会和资金管理,克服人性弱点,形成自己的交易系统可能是真正能够持久积累和受益的。而现实中所从事的工作,总要依托一个像样的平台才能够开始,换个平台就需要熟悉新的玩法,同时玩自己的钱和玩别人的钱也还差异太大。透过交易的金融市场看世界实际是很好的一个维度和视角,回头看一些公司的成长和投资机会的时候,总会轻易下结论说这个机会自己要是关心的话一定能抓住,或者总会大言不惭地说机会在哪里,虽然并不是那么的自信和肯定,否则再追问几句,你真的确定么,你愿意赌你可支配个人资产的多少呢?当需要用自己的资产投票,去面对风险的时候,一切看起来又截然不同了。于是这便是自己总结出来需要不断去积累、去感受的机会和专业主义了。

假期里也看了不少书,傅高义的《邓小平时代》非常精彩,也对理解中国社会非常又帮助;还有一些关于互联网和金融相关的书,真正值得花时间去读的书并不太多,应该简单翻翻了事。特别是虚构小说或者泛泛而谈理念的东西,或者政治性很强的东西,对自己的裨益并不大。去年一年买了不少书,也读了不少,但真正感觉到受益的,其实不多。读书这件事,其实还是要讲究方法和讲究效率的,特别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噪音太多,必须做减法。真正的经典才是值得花时间的地方。不过有意思的是,《认知盈余》提到人类目前时间浪费最多的是在看电视,美国人每年浪费掉的就超过2000亿小时,这还真是需要自己警惕的一件事情,必须做减法。

于是后几天没怎么看电影,转到几部高质量的纪录片上,确实受益很大,比如BBC的宇宙的奇迹,提出了宇宙的未来其实是黑乎乎黏糊糊的一团——要遵守热力学第二定律,墒的原因,一定会经历从有序到无序的必然,人类社会看来也是如此,于是互联网才有今天的魅力,YAHOO的目录搜索要必然被GOOGLE取代。这不正是需要分析判断的投资机会吗。

发布在Life. 将该链接存入书签发表评论或留个互链:互链地址.

添加一条评论

你的电子邮件不会被公开或用作其他用途。 标记*的项为必填项。

你可以使用以下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
*

这个站点使用 Akismet 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你的评论数据如何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