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kerlof和Shiller的书,两位诺贝尔得主,多读几遍可能会更清楚一些。
信心、公平、腐败、货币幻觉和故事构成了动物精神。信心是最重要的动物精神元素,通过乘数效应来发挥作用;公平是工资和价格水平的最重要决定因素,是价值观、幸福观;腐败和欺诈是经济运行的阴暗面,每次衰退都能看到欺诈的影子;货币幻觉,通胀的面纱可以揭开,但经济社会还是以名义价格来运行;故事是公众行动的参照物,人类对于事实要点的记忆,是围绕故事来记忆的,哪些事实往往被附加在故事中才能记得住,人类的交谈以互相讲故事的方式提醒,人类的思维模式是以故事为基础的;政治家最会编经济故事,故事推动整体经济,信心的高涨往往由鼓舞人心的故事所致,然后向传染病一样扩散。信心丧失也是这样传播。
有点意思。故事的逻辑是第一次听说,还果真如此,故事比理论更吸引人。故事中往往会有公平的内容,以及信心的暗示,进而左右信心应该高涨还是低落。高涨的时候致富神话越来越多,低落的时候跳楼的传说越来越多,仅此而已。至于现世中的通胀,名义和实际货币,名义的好了,可以逃离现实中过多的经济决策和计算,马马虎虎差不多好了,呵呵。这还真是人类习性在经济生活上的集中体现。
为什么经济陷入萧条?经济失败的故事以及之前发生的腐败家具的故事,导致信心破灭;人们空前强烈的感觉到经济政策的不公平;货币幻觉是人们未能准确认识到通缩的后果。
以信心来看,当前的中国真是最危险的时候了。精英阶层几乎一致认识到政权继续持续的难度,以及合法性面临的挑战,于是对未来普遍不看好;民间的盲目乐观的自信也在减少,部分是贫富差距拉大的原因,部分是拆迁上访造成的,仇视社会的人在增加,对政权不看好的在增加;政府内部的信心也随着斗争的加剧而减弱,腐败的报道将加剧这一趋势。信心实际已经出于崩溃的边缘了,不公平成了全社会的共识。怕怕。就缺导火索了。
引发信贷危机的第一个原因是标准融资模式的失败,证券化的路径受阻,银行无法出售信贷资产;第二个原因是涉及资本损失和杠杆率的关系,资本损失加大时,杠杆需要进一步降低,限制了放贷能力;第三个原因是承诺信用额度的使用会加剧体现,影响放贷能力。
这其实是我们即将经历的。影子银行的标准融资模式通过非标资产来扩张的方式被严格监管-失败,银行的扩展无以为继;强行去杠杆会带来资本损失,进一步压缩信贷水平,减少增量调整存量的结果就是衰退和混乱,以及可能的经济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