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是挺有意思的一个人,当然也是民国时代的大师,同时代的大师还有梁漱溟等等,上个时代应该是梁启超等人,再往前便是李鸿章曾国藩之类了。以前对胡适只是知道名字而已,再多也不过知道其跟了国民党去台湾。接近三十的年龄开始去管窥其思想,有些迟了,但也好,总比不了解好。特别是去年看了几本梁漱溟的书以及梁启超的传记之后,不得不感叹,虽然早我们一百年,但国家命运民族命运的思考却比我们而今要深入许多,无愧为大师之称谓。
仅就阅读中折页之处,摘录一二,以延续笔记之习惯。
死灭是一切生物的普遍现象,不足怕,也不足惜。但个人自有他的不死不灭的部分:他的一切作为,一切功德罪恶,一切语言行事,无论大小,无论善恶,无论是非,都在那大我上留下不能磨灭的结果和影响。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善亦不朽,恶亦不朽。我们应该说,说一句话而不敢忘这句话的社会影响,走一步路而不敢忘这步路的社会影响。这才是对于大我负责人。能如此做,便是道德,便是宗教。
大我、小我的区分之间见到明显的家国情怀,与曾国藩的谨言慎行出乎一致,也是文人最可贵的本色,值得自己学习并铭记。
这样受环境的拘束和支配,不能跳出来,不能运用人的心思智力来改造环境改良现状的文明,是懒惰不长进的民族的文明,是真正唯物的文明。
反过来看看西洋的文明:这样充分运用人的聪明智慧来寻找真理以解放人的心灵,来制服天行以供人用,来改造物质的环境,来改革社会政治的制度,来谋人类最大多数的最大幸福——这样的文明是精神的文明。
迄今为止看到的读到的关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区分的最精辟的解释,与辩证法中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出奇的一致。这个世界上其实唯物还是唯心如果要辩论的话,需言之有物,但心能盖天。以心改物。
科学精神在于寻求事实,寻求真理。科学态度在于撇开成见,搁起感情,只认得事实,只跟着证据走。科学方法只是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十个字。没有证据,只可悬而不断;证据不够只可假设,不可武断;必须等到证实以后,方才奉为定论。
时髦但图耸听,鼓怒浪于平流。自信日深,认假语为真理。
科学是什么,往往探讨许多,却难得出明显结论。胡适的总结简单明了,还很实用。
天下事哪有捷径?戊戌年,余与老康讲论,即言“我看只有尽力多立学堂,渐渐扩充,风起一天天的改变,再行一切新政。”老康说“列强瓜分就在眼前,你这条路如何来得及?”迄今三十二年矣,来得及,来不及,是不贴题的话题。
捷径之故事,深邃,值得深思。社会发展变革,岂是瞬间就能早就的,过于理想化也难改社会自己的发展规律。加速可以,不可拔苗助长。
近代的日本是拿旧名词来干新政治,近代的中国是拿新名字来玩就政治。
依旧是深邃之语,新旧之变,远不在外表而在内涵实质。
赠送三个药方给大学毕业生:一是总得时时寻一个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二是总得多发展一点业余的兴趣;毕竟一个人的前程往往全看他怎样用它的闲暇时间。他在业余时间做的事业往往比他的职业还重要。三是:总得有一天信心,我们应该信仰:今日国家民族的失败都有雨过去的不努力,我们今日的努力必定有将来的大收成。一粒一粒的种,必有满仓满屋的收。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然不会白费。
对于失望的毕业生,第四就是:你的先反省,不可专责备被人,更不必责备社会。社会需要的是人才,是本事,是学问,而我自己究竟是不是人才,有没有本领?
就业在局势动荡时比现在更为艰难,作为大学毕业生的勉励终身受益,做好自己才是根本。
假的个人主义就是为我主义(Egoism),他的性质是只顾自己的利益,不顾群众的利益。真的个人注意就是个性主义(Individuality),他的特性有两种:一是独立思想,二是个人对于自己思想信仰的结果要负万全责任,不怕权威,不怕监禁杀身,只认得真理,不认得个人的利害。
真假个人主义之辩,为公还是为私,求真理还是求利益。
巴鲁克说,美国人必需努力工作,必需为和平努力工作,必需比战时更努力工作。
一句话,既能看到美国战后繁荣的根源,也能看到今日没落的原因,还能看到明日中国的未来。
你这种“谨慎勤敏”的行为,就是我所谓“不苟且”,古人所谓“执事敬”。你有美德,将来一定有成就。
范文正《灵乌赋》曰“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何为人生财富,美德二字,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