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亿美元分子》1902

最近在看医药方向的机会,作为门外汉来讲,故事就是最好的教材,于是这本是就非常弥足珍贵。日常工作上听了太多确定性的描述,但面对科学这一领域的天然不确定性,这样的个人自信其实是非常渺小。福泰制药的阵容豪华,创始人远见而坚定,团队目标清晰,几乎是开创了一个新时代。但即便如此,其中经历的种种挫败和争分夺秒,以及难言的好运气才更为值得品味。

“大企业不过是恐龙”是福泰和大多数创业公司的信条:大企业迟钝、过时,无法竞争研究前沿。

p17

这其实是所有故事的开始。

1990年的日本药企仿佛是1941年美国药企的缩影:整体属于二流,但几家公司正在努力赶超。他们就像默沙东在上世纪30年代合成维生素时那样,一边进口高新技术,一边吃透现有的工艺。

最让博格感兴趣的是,很多面粉公司、钢铁公司和烟草公司都想涉足制药。

p112

博格一行首次去日本和中外制药谈合作时的场景,犹如当下的中国。历史就是这样总在重复。

科学家发现,最受关注的科研领域奖励最多,因为关注能带来资金,资金能支持更多的研究,因此他们蜂拥而上。争取资金、试剂、声望、渠道、优先权…这不仅是主要任务,而且是唯一的任务。制药业也因此而改变。

三分之二的公司注定要倒闭,因为没人知道如何不断引资、维持运营,但这些风险在狂热时期都被忽略了。

科学更擅长按自己的节奏解决问题,而不是听从人们的要求。

p229

博格的视野远超科学家们,就像他能想像出空间中分子结构的变化,他现在也能清楚看到商业格局的变化。几十家小公司很快就在华尔街四处寻找资本,他们要与许多人握手结交,就像细胞中的小分子要四处探索。但他们与市场的联系就像分子之间的结合一样完全是竞争性的,亲和性最高的生出,其他人只能被挤走、丢弃。

p235

真是一段精妙的比喻。赛道上的创业公司和资本之间的关系,就是如此,竟然是最常见的生物化学规律。

发布在Book. 将该链接存入书签发表评论或留个互链:互链地址.

添加一条评论

你的电子邮件不会被公开或用作其他用途。 标记*的项为必填项。

你可以使用以下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
*

这个站点使用 Akismet 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你的评论数据如何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