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的本质》1905

本来感觉挺枯燥的书,越读越发现有意思。于是在Ipad上读了一遍,又买了本纸质书计划存起来,有时间再读。做些节选。

技术,不是科学的副产品,而是或许恰好相反,科学是技术的副产品。

技术总是一些基本的功能模块组合而成的。凡技术发明者,首重适用性和便利性。这两大性质要求使用新技术的人群将以往行为与新技术相结合。p10

组合驱动创新——或者至少驱动技术创新。William Ogburn,他和熊彼特一样,他观察到,由以前技术组合产生的发明就是他所谓的变迁的根源:似乎物质文化的装置越大,发明的数量越多,需要发明的东西越多,发明的数量就越多。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更“原始”的社会没能发明出现代性的技术,他们没有占有必须的材料和如何与他们打交道的知识。慢慢地,最初很简单的技术发展出越来越多的技术形式,而很复杂的技术往往用很简单的技术作为其组分。所有技术的集合自力更生地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地成长起来了。我们可以说技术从自身创生了自身。这种依靠组合而形成的进化,简称为“组合进化”。

技术包含一系列的操作,当我们强调“软件”时,我们看到的是过程和方法;当我们强调“硬件”时,我们看到的是物理设备。这两方面都属于技术,分属两个范畴。

斯密指出,只有在生产数量足够大的情况下,才值得将工厂的工作划分为专业工作。我们可以说,模块化(Modularity)之于技术经济(Technological Economy),就如同劳动分工之于制造业经济一样。一些技术被应用的越多,就被分解的越细,经济也因之而发展。

技术具有层级结构:整体的技术是树干,主集成是枝干,次级集成是枝条,最基本的零件是更小的分枝。每一个集成或次级集成都有一个要执行的任务,如果没有那个任务,它就不会存在。因此,每个部门都是一个目的的手段。这意味着,每个集成、次级集成和单个零件都是可执行的——都是技术。技术有一个递归性的结构,技术包含着技术,直到最基础的水平。技术是以一定尺度存在的,产品的尺度、工厂的尺度等等。

在真实的世界中,技术是高度可重构的,他们是流动的东西,永远不会静止,永远不会完结,永远不会完美。

技术 vs 现象

技术依赖现象是很普遍的。技术要达到某个目的,总是需要依赖于某种可被开发、利用的自然现象或自明之理。现象是技术产生的必不可少的源泉,技术要达到某个目的,总是需要依赖于某种可被开发或利用的自然现象。更准确的说,技术是那些被捕获并加以利用的现象的集合,现象是技术的基因。或者说,技术是对现象有目的的编程。生物对基因加以编程从而产生了无数的结构,技术对现象加以编程从而产生无数的应用。

揭示新现象有三个途径:重新关注在实验过程中被忽略的细节;通过理论和推理寻找现象的蛛丝马迹;某种尝试的副产品。一旦一个现象家族被发现,就会有一连串的技术尾随而至。

事实上,如果被使用的次数足够多,一个解决方案,一个成功的组合就成为一个模块,他会获得自己的名分,并因作为适用于标准用途的模块而具有包容性,同时它自己也成为一项技术。

新技术的形成都是源于一个新的或不同的基本原理。原理中的某个变化使发明,即根本性的新技术产生的过程,从标准工程中分离出来。发明有两种模式,一种源于给定的目的或需求,然后发现一个可以实现的原理;一种从一个现象开始,然后逐步嵌入一些如何使用它的原理。

首创不仅仅是一种新的做事方式,而且也是一种新的看待事物的方法。在发展的某种程度上,旧原理变得很难再进行延伸扩展,这时新原理就有了向前发展的立足点。

经济领域中的每个时代都是某种模式,是在商业、工业以及社会中能够达到逻辑自洽的一套结构,这套结构是由再当时占有主导地位的域来确定的。当新的技术体,如铁路、电气化、信息技术等渗透到经济当中时,旧结构可能崩溃,新结构便取代了它的位置。一度被认为理所当然的产业被废弃了,新的产业诞生了。旧的工作方式、古老的惯例、旧的行业开始变得古怪,工作和社会中的制度安排开始重构。对于一场颠覆性改变来说,只有基础技术的改变是不够的,需要等哪些围绕着新技术的活动(企业或商业流程)进行组织,直到这些技术开始适应我们之后才算完成。

发布在Book. 将该链接存入书签发表评论或留个互链:互链地址.

添加一条评论

你的电子邮件不会被公开或用作其他用途。 标记*的项为必填项。

你可以使用以下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
*

这个站点使用 Akismet 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你的评论数据如何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