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沸腾新十年(下)》2127

2016-2020年,非常鲜活的5年,作为亲身经历者,每个人其实都有自己的视角和历史。所以刚开始读起来觉得作者很多地方的笔墨不均,但细想起来,这其实也是历史的一部分,挺好。五年走完,正好可以借这本书做些回顾和反思,这是可以有各自收获的地方。照例个别做些摘要。

2017

垂直电商的又一次“借尸还魂”。社交电商的第一个成功品牌是“SOIREE奢瑞小黑裙”,将直销裂变模式搬到了线上。到到了2017年1月,因涉及三级传销,小黑裙的为i想念公众号被封杀。无数的追随者中,云集微店和环球捕手较为出名。同属于该领域的还有达令家、贝贝孵化的贝店、楚楚街的新业务楚楚惟、爱库存等。

哈哈,非常精准的标题。这也是个当年大火的领域。

就拿阎利珉来说,他对无人火箭的看法本来是相当冷静的,他提出了两个重要观点:第一,无人货架上半场的本质是“搬箱子”,也就是占点位、铺货、建渠道,其中的技术含量并不高。第二,无人货架这件事总体的天花板也不高。他说,在办公室里无人货架能做多少事,我们推算这个市场一年不到500亿,即便一家独大,也只有不到千亿元的市场。

无人货架总体市场规模有限,但流量入口、线上与线下、新零售这些热词把投资者的心烧的滚烫。风口之下,入局者开始信奉唯快不破。

无人货架的这段历史很有意思,快速的崛起和证伪,巨大的资金投入,实在是值得反思。但类似判断其实没那么难。

2018

斑马资本的第一大笔钱就是3亿美元投资便利蜂。在庄辰超看来,便利店完美契合了他对斑马资本投资方向的定位第一,在国际上已经是相对成熟的产业;第二,这个产业完全可以被算法/软件驱动,但在中国还没有做到;第三,需要至少持续5年投入才可能产生显见增长;第四、大家都不看好。

关于第四点,庄辰超给了非常详细的解释:一方面,创业需要找蓝海,只有在大家都没注意到或大家都不看好时提前布局才有机会;另一方面,他的目标是做一家数据驱动的企业,一旦成为风口,资本大举进入,很可能打乱行业的正常节奏,对数据造成污染。媒体一关注,看热闹的太多,用户数据就被污染了,不再是天然的用户行为真实数据。这也是便利蜂一直非常低调的原因。

数据污染的提法还是非常到位的。风口的形成,数据污染、用户行为扭曲是很大的原因。

2019

写了这么多国货崛起的案例,我们尝试总结其中规律性的底层逻辑:第一,善于抓住时间窗口。对于新国货的崛起,似乎遍地都是商机,但对于微观赛道的竞争而言,每一次成功必然是正确地抓住了某个关键性的时间窗口。第二、不踏入流量陷阱,不对流量过度的追求,避免业务被流量绑架。第三,差异化营销的根本在于灵活地组合多种营销方式,因为没有任何一个单一模式可以解决所有问题。

回头看,无论是元气森林、瑞幸咖啡、还是完美日记,都是符合上面总结的。时间窗口是个很关键的点、营销也要跟上,善用流量但不能被流量绑架,每一个把握不好都是巨坑。

在用户留存上,滴滴、美团、平多多都做的比较好,共享单车比较糟糕。共性是,企业的成败不取决于是否有补贴,而取决于主航道业务做的好不好,能不能接住、留住这些补贴带来的用户。坏业务不会因为补贴而变成好业务,好业务一定会因为补贴变得更好。

补贴和业务好坏的这个辩证关系还是很到位的。确实要区分来看。

瑞幸咖啡在朋友圈做了广告,用了顺丰的快递,借助了美团的平台,使用了分众的电梯媒体——如果没有这一系列的物流、营销、品牌方面的创新基础设施,一手叩击品牌心智一手低价社交裂变的瑞幸特色玩法根本无法实现。

总结的很到位。

2020

我之前经常琢磨,秋天是怎么变化到冬天的?是一天天的温度降下来,还是一个突然的变化?后来我发现,据大部分时候是一夜之间冷空气袭来,一夜狂风暴雨,瞬间季节变化就会完成。这次疫情对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就是这个味道。很多事情本来需要三五年,现在可能一年之内就会转换完成。

北方常说一夜入秋,就是这个道理。

发布在Book. 将该链接存入书签发表评论或留个互链:互链地址.

添加一条评论

你的电子邮件不会被公开或用作其他用途。 标记*的项为必填项。

你可以使用以下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
*

这个站点使用 Akismet 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你的评论数据如何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