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图景》2211

年前就买的书,一直没看,读起来能懂一半,但感觉还是蛮有意思的。很少有这种进行宏观思考的著作,把科学、哲学放在一起来看问题,既科学又通透,也会对当下的许多现实思考有很大帮助,毕竟诸多的人生命题其实离不开宇宙、科学、哲学的背景,才能给出更加令自己信服的结论。。

照例做些摘要。

自然主义可以归结为三点:1)只有一个世界,那就是自然世界;2)世界依据固定的模式运转,就是自然规律;3)知晓世界的唯一可靠途径就是观察。

这其实是这个宇宙的底色。

亚里士多德关于物理学的观点属于典型的目的论:他认为事物拥有一种最自然的存在状态,他们的变化是有某种目的所指引。这种目的可以分为四种,质料因(组成事物的材料)、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事物存在的理由)。理解事物为何如此改变、运转,就相当于讨论这些原因。

看似过时了,毕竟千年前的人物了。但从材料构成、形式、动力、目的去做解释的逻辑,今天的日常生活中依然被大量使用,并且往往是为了利益只讨论其中一种因,而不是更全面去理解。

寻找事物发生的理由无论怎么说都并非毫无道理。在许多熟悉的场景中,事物并不会无缘无故发生。在演化的漫长时间里,我们发展出熟悉的关于原因和结果的直觉,这是因为这些直觉很好地引导了我们去理解世界运转的方式。而谬误在于将这种期望上升到牢不可破的原则,这个谬误就是充足理由律:对于任何事实,必定有一个理由,使它非此即彼。

宇宙是没有因果论的,这种因果直觉是演化的结果而已,要避免太较真。

当我们谈到“大爆炸模型”时,要和“大爆炸”本身小心地分开。前者是有关可观测宇宙如何演化的一个理论,已经取得巨大的成功;后者是一个假象的瞬间,我们对它几乎一无所知。大爆炸本身是广义相对论的预言,他是时间中的一个瞬间,而不是空间中的某一点。大爆炸并不标志着我们宇宙的起点,它标志着我们对物理理论认识的重点,基于观察数据,我们比较清楚大爆炸之后不久发生的事情。但大爆炸本身谜团重重。我们不应该将它看作“时间起始处的奇点”,它只是一个标签,描述在时间中我们目前仍不理解的一个瞬间。

大爆炸我们还尚不理解。

过去与未来并没有根本性的差异。在物理定律中,不存在每个瞬间上指示着他“已经发生”或者“还没发生”的小标签,这些定律对每个瞬间都是平等的,它将这些所有的瞬间联结成唯一的秩序。

没有过去、没有未来,只有当下。宗教的很多说法是具备严谨的科学意义的。

很多事情几乎不可能发生,但不能证明它一定不会发生。解决方法就是承认有些可能性的置信度非常微小,以至于不值得严肃对待。我们完全有理由在行动中将这些可能性当作不可能。所以我们不认为,我相信X的意思是我可以证明x正确,而是“我认为花费任何可观的时间和精力在对x的怀疑上并无益处”。我们不在有对任何事物的绝对证明,只剩下对于某些事物更高的置信度,还有对于其他事物更大的不确定。这是我们希望得到的最好结果,事实上也是世界对我们的馈赠。人生苦短,而世事本无绝对。

不钻牛角尖吧。小概率、低置信度来做适当的忽略,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现代量子物理学家可以讲世界看成一个波函数,完毕。宇宙中如何产生人类这样组织严密的事物的?简短的答案包含两部分,熵和涌现。熵提供了一个时间箭头,涌现给出了一种说明方式,能解释那些可以生存和演化,并有着目标和渴望的集体结构。

波函数、熵、涌现,描述了当下的一切。

正是有效场论的力量,让我们可以大胆断言:有关日常生活的物理法则已被全部知晓了。确实如此。未来进步中最有可能的场景,就是核心理论在他的适用范围之内仍然能做作为一个非常优秀的模型,同事我们会在更高和更低的层面,甚至在别的侧面上推进,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

对我们还蛮关键的论断。基于当下的科学已经能做很多事情了,未必要等新的科学突破。

我们从太阳得到的真正重要的东西其实是熵非常低的能量——自由能(free energy).

通常发生的是,选择的数量太多,我们只要找到不错的解就很高兴了,而不一定要绝对完美。演化提供了一个在无比巨大的可能性空间中搜索高适应度基因组的策略。计算机科学家近期证明了,演化的一个简化模型在数学上等价于积极性权重更新模型(multiplicative weight update)。演化没有目标,就这样发生了,每步都由前一步决定。

演化就是走好当前的这步。一步对、步步对,这其实是脚踏实地的根源。

微调论证也许是有利于有神论的论证之中最值得尊重的。真空能,我们目前最好的观测表明,这些能量很小,但不为零,大约是每立方厘米亿分之一尔格;但也可以无比庞大,简单估算表明它的合理值大概要高出120个数量级…真空能并非唯一看似为生命微调过的常数。中子的质量也是,如果稍重一点,就不会产生恒星的核聚变;如果稍微轻一点,宇宙中所有的氢都会被转化为氦,而以氦为主的恒星,寿命将会短很多。

宇宙的神奇之处。

休谟的观点很明确,谈论“应当”完全不同于单纯谈论“实际”,前者是在下判断,说的是应该如何。后者只在描述,说的是发生了什么。休谟说,你不能从实然推导出应然,逻辑上是不可能的。但如果这样,你就麻烦了,因为世界上只存在“实际是什么”。

实然 vs 应然,日常中大量讨论到的。

渴望是生命的组成部分。生命的特征就是运动和改变,这些特征在人类中以各种渴望的形式体现。我们的演化起源让我们拥有了想要做的事情。

人们关心之事最重要。宇宙是个令人生畏的地方,和它最小的部件相比,我们有10的28次方个原子,可以说相当庞大;但和它的总大小相比,需要10的26次方个人手拉手才能跨越可观测宇宙,我们相当渺小。宇宙不关心我们,但我们关心宇宙,这一点让我们如此特别。这种包含在我们心中的关怀,就是在任何宇宙意义上的“意义”的来源。无论我们什么时候问某件事有没有意义,答案必须来自这件事对某个人或某些人有没有意义。

我们总能进步。如果我们认识并珍视自己很容易犯错误这一点,无论尝试什么事情都努力去做的更好,那么我们就能把犯错误变成一种美德。数学证明在逻辑上是完美的,但科学发现通常是一长串是错的结果。在有关价值观的问题上,完美更是异想天开,毕竟连我们是否成功的客观标准都没有。

作者的十个总结还是蛮有深意的。

发布在Book. 将该链接存入书签发表评论或留个互链:互链地址.

添加一条评论

你的电子邮件不会被公开或用作其他用途。 标记*的项为必填项。

你可以使用以下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
*

这个站点使用 Akismet 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你的评论数据如何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