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分析日本失去的三十年的书,坦白说日本的腾飞和衰落故事对中国是有很强的借鉴意义的。我们过去几年的嚣张也类似于日本八十年代当年,高度相似。照例做些有趣的摘录。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这三十年,那就是日本经济被世界经济的浪潮远远甩在身后。整个平成时代,日本经济的国际地位持续下降。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日本经济落后于世界并不是因为努力过了但没能跟上时代,而是因为在世界经济发生巨大变化的时候,日本并没有感知到,所以才落后了。日本并没有意识到改革的重要性,面对大环境的变化也没有采取任何措施。”
错失机会往往是最大的成本。机会成本最大的是错过。
“日本才是未来世界经济的中心,因为日本式的经济体制比欧美各国的经济体制更优越。”当时包括欧美人在内,许多人都这么认为。在日本的企业中,经营者和劳动团体不是对立关系。正因如此,日本才能够实现经济的高增长,而英国这种受困于劳动纷争的国家是无法实现高增长的。此外,日本的经营者不会将眼光局限在每天的股价涨跌上,他们能够站在长远角度来思考经营,而美国的企业家每天盯着股价,只追求短期的业绩,与日本经营者截然相反。”这些观点都是日本的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提出来的,国外的学者们也不得不听取这些意见。”
成功的时候就是经验。不成功就发现不是经验,或者说经验总结错了。成王败寇而已。
“事实上,让英国经济复苏的是高端服务业,尤其是金融业。随着其金融业的高速发展,金融业及其相关服务行业的就业机会大幅增加。20世纪90年代以后,金融产业成了牵动英国经济增长的引力。此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在英国经济最差的时候,英国在信息和知识相关的基础设施方面也依然很强,尤其是大学,像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日本的大学始终也没有超过它们。虽然英国的制造业一片惨淡,但是在信息、知识领域,英国一直都位居世界前列。”
制造业未必那么重要,信息和知识要更关键。
“在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美国的钢铁业开始衰退,工厂相继关闭,城市里出现了大量的失业者,到处都能看见荒废的钢铁厂和污染物,匹兹堡成了美国最不宜居的城市之一。但是,匹兹堡的经济之后又复苏了,因为匹兹堡进行了以高科技产业为首,以保健、教育、金融为中心的产业结构调整,尤其是健康医疗产业的发展十分迅速。匹兹堡如今已是全美国第二的医疗研究城市。世界各地的企业和民间研究机构都集中在匹兹堡,这里成了一个巨大的医疗产业集聚地。匹兹堡也因此成为了以医疗产业为核心,振兴当地经济的成功案例,备受瞩目。”
匹兹堡的案例很值得关注。枯木逢着。
“日本社会无法应对世界经济的巨大变化,是因为日本人对组织过于依赖,且太相信组织。人们都认为组织会永远持续下去,无论如何肯定是能依靠得住的。20世纪80年代的苏联基本上也处于同样的状况。无论是1983年的大韩航空007号班机空难,还是1986年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都反映出苏联作为一个国家缺乏掌控局面的能力,其背后也是人们对国家的毫无限制和根据的依赖心。我们都知道,仅依靠国民对国家的信任是不可能维持社会的。苏联存在的问题,伴随着国家的解体,得到了解决。
而日本没有出现国家崩溃的情况,所以最终选择以把责任推给谁的方式来解决问题。通过这种方式苟活下来的日本社会,简直是病态。”
这点上来说,日本和国内太像了,和欧美的差距还挺大。对组织过于依赖的结果往往是个体的悲剧。
“在2005年和2006年日元贬值的时候,日本企业经营者们只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只要日元贬值,日本就能回到繁荣的过去”。可以说,日元贬值就像毒品一样。不去追究经济衰退的真正原因,而是一味地追求日元贬值,这种应付一时的想法已经成了普遍现象。这种现象让我感到很强的违和感。
然而,过了很久之后,人们才意识到“日本的企业不适应世界环境的变化”。”制造业也是类似的问题。日本的制造业早已失去了创造性,只会生产一些“商品”(英文原文为“commodity”。这些商品在哪个国家都能生产,唯一的区别因素就是价格)
日元的贬值并没有带来日本贸易的繁荣。这个传统的理论是有问题的。还是要关注时代。
“日本并没有充分享受到世界经济大变化带来的利益,反而因为与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导致国内产业凋敝。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日本的产业一直局限在旧式的产业结构中。然而,为了让这些旧式产业生存下去,日本政府采取了宽松货币政策和日元贬值政策。也就是说,尽管真正需要改革的是产业结构,但由于日本政府目光短浅,最终采取了完全相反的经济政策。
然而,在雷曼事件发生之前,日本大部分的企业都认为垂直一体化的模式更好。但是,正如前文所述,垂直一体化的模式之所以看起来很厉害,是得益于日元贬值。雷曼事件后,这种生产模式彻底崩溃,此时应该转变思想。”
日本的这个反思很重要。
“一直以来,日本政府讨论各种政策的前提都是,认为市场存在大量的资金需求。
一般在讨论是否要增加基础货币时,其默认前提是市场存在大量的资金需求。在这种情况下,银行自然要增加贷款。但是,现实情况是,如今的日本社会并没有资金需求。
这里可以用一个通俗易懂的例子来说明。比如,我们牵着狗去公园散步,当狗精神振奋想要跑起来时,我们可以拉住绳子不让它跑,但是,如果是一条筋疲力尽的狗,那么我们即使推着它,它也不会动。货币政策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整个经济环境健康,且市场上有资金需求,那么就可以通过货币政策来刺激投资等支出。但是,当经济不景气,市场上没有资金需求时,无论多么宽松的货币政策都不会刺激支出。
也就是说,通过货币政策,可以“拉”住经济,但不能“推”动经济。因此,当市场上没有借贷需求时,即便增加基础货币,货币供应量也不会增加。”
货币政策没有解决日本的问题。
“平成时代结束后,日本的首要课题就是追回平成时代“失去的三十年”。
弥补过去,并不是不可能的事。事实上,中国现在正在迅速弥补过去数百年被落下的差距。
未来的日本必须应对和解决的课题有以下三个。
第一,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尤其是要解决劳动力不足以及社会保障支出的问题。
第二,要紧跟世界的变化,不断调整,尤其是要应对中国的快速发展。
第三,弥补改革的滞后,尤其是要改变商业模式,发展效率高的新产业。”
三大问题国内也是如此。
“日本经济的不景气,并不是经济循环发展的产物,因此,依靠货币政策是没有用的。实际上,从1999年的零利率政策,到2001年开始的量化宽松政策,再到2013年开始的异次元宽松货币政策,尽管日本央行一直在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但日本经济仍持续低迷。
要想摆脱这种困境,日本就必须改变企业的商业模式。在制造业领域,应该把精力集中在产品的企划和销售上,将生产交由新兴国家,进而从根本上改变日本的产业结构,实现“脱工业化”。除了制造业的改革,还要有像美国GAFA那种生产效率更高的新兴产业和企业出现。如果没有这种企业,那么国民的工资就不会涨,经济也就不会恢复。
经济发展是有新模式的,不能只是老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