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田昭夫是索尼的创始人,买这本的缘由是从日本回来后对其制造业精进的好奇,越来越觉得中国未来的状况可能会更接近于日本而非欧美,原因是日本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和欧美结构的代表。于是日本制造业的今天是不是中国的明天呢?很有意思的一个问题,也希望从历史中能寻到些许答案。
早在二战前,外国人就不太了解日本生产的高端产品,不仅如此,一旦贴上了Made in Japan的标签,就会使人产生品质恶劣的偏见。
当年索尼没用日文名字而选择英文也是迫于环境,多么类似于中国的当下啊,常常也会想,这究竟是历史的巧合,还是某种必然性的昭示呢。
比如1984年在东京召开的第五代计算机技术研讨会,…当时,日本政府致力于推进人工智能的研究…
面对33年后突然火起来的AI-人工智能, 不知道那些1984年就致力于此的研究人员作何感想,更不知道的是今天是在炒冷饭吗?是否还需要再研究个33年。当然,有点差别的是,当年确实是研究,而今多少已经实质性地开始产业化了。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日本人开始放眼世界,逐渐迈入国际化行列。
又一段很意思的历史,一直以为从明治维新开始日本西化就算开始国际化了,而今却是百年之后才贸易拉动,从这个维度看,外贸方面国内落后的时间其实并不久。
企业家的关键职责是决策。为此,必须具备宽广丰富的知识面,此外,还需要通过习得的知识和获取的经验来培养敏锐的直觉,即感知超乎事实现象及数字报表的深层次要素。这种直观的特殊感觉是人类独有的天资。
德鲁克问道,每次和日本企业家交谈,我总感觉他们的思维方式并不合理,可奇妙的是,他们往往能够在生意上得出正确的结论。这究竟为何呢?
伯恩巴克回答说,要做出合理的判断,就必须把握相关的所有事实和状况,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美国企业家或许常常认为自己的思维方式是合理的,但在我看来,这种合理性只是基于他们的认知范围。可事实上,总有一大堆他们并不知晓的额事实因素。与之相对,日本的企业家似乎有种具备东方文化推崇的直觉,或者第六感。他们不会先把一个个的具体事实串起来,而是首先把握整体轮廓,然后根据自己的智慧和第六感做出判断。
科学的决策未必是好的决策;直觉确实很重要,既然处于至少是部分不可知的环境中,决策的合理性一方面和掌握的信息完整度有关,一方面也需要适度发挥个人积极性,所以这个角度上看,修人品,说不好确实可以通过第六感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