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着何帆买的。他这几年在得到上开课的缘故,变得更佳高产了。我一向认为高产和高质量是难以长期兼顾的事情,高质量其实更难能可贵。但书还是比较有意思的书,集合了近年经济学社会学的很多新书的思路,解释了很多有意思的社会现象。从认识社会的角度看其实是比正经的经济学要有意思不少的。依惯例,摘录个别有意思的段落。
传奇人物赫伯特 西蒙很早就说,人是有限理性的,而有限理性的个体在决策的时候,会更多地使用“启发法”(Heuristics),追求的并不是最优解,而是差不多就行的结果。
启发法的常见应用其实就是所谓“经验”,按经验来。所以当大多数人都这样的时候,能够更理性地找出最优解,就是获胜之道。当然只限于个别领域如此就够了,大多数领域还是要依赖经验的简洁为主,否则就活得太累了。
心理学家设计的减肥和冰激凌的实验告诉我们几个道理:
第一、对待别人要宽容,不到万不得已,千万不要考验人性,因为人性是真的经不起考验的。不要轻易地评判别人的道德水平,而是要学会体察人性中的幽明互现之处。
第二,不要对自己过于自信,别人不守信,你也一样。我们人性中有追求个人私利和即时满足的欲望,对此我们不必感到羞愧,所以要增强自己的克制力。一个人如果考虑长远利益更多,就会更有自制力,更容易坚持道德准则。
第三、没有一条万能公式能帮助我们识别别人是否值得信任。与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选择合作,并不是最好的策略:你不可能讨好所有的人。你要问的问题不是“他值得信任吗”,而是“在特定的情况下,他有可能会选择合作吗”。
非常经典的故事和结论,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不要考验人性,要顺人性;不要过于自信,要找长远认同的人合作;要根据合作策略而非信任来合作。
移情力:读小说到底有啥作用。多读严肃小说的第一个好处是锻炼我们的移情(empathy)能力。移情不是同情(sympathy),同情是跟别人有同样的感受,移情则是能够在不同的境况中理解别人的感受。这是一种能够从全局出发、由小见大、见微知著,能够在看起来没有联系的事物之间找到相互联系,能够在不合情理的现象中发现规律的能力。有一类人不仅成功,而且睿智,他们的秘诀就是具有强大的移情能力。
红杉资本的传奇人物莫里兹在牛津大学读的是文学,年轻时候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像Norman Mailer那样的作家。他的投资风格并不看重技术或市场预测,他关心的是公司的创始人是什么样的。他的本领就是能够和创始人产生共鸣,能够理解他们心中的梦想。
移情能力,听说过很多,但难得见到解释的如此透彻。对于人的识别,能够读懂他的梦想无疑比其他要重要的多。
沙堆理论告诉为们,未来是不可(精确)预测的,但并非不可知(大概)。我们可以利用掌握的规律,逼近真理。不可预测并不代表不可知,可以逼近。
不可精确预测,并非不可知大概。能知大概已经足以了。
游击队为什么能够战胜正规军?因为这是一场不对称的战争。正规军过去的优点,越来越成为其致命的缺点。游击队的缺点,反而成了其最大的优点。
寻找不对称竞争的机会点。
我们认为人类历史必然进步,这可能是一种过于乐观的世界观。在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期,主流的观点是如中国古代的循环概念,“盛极而衰、衰极而盛,日光之下并无新鲜事”。
循环论和进步论的讨论,并非一直都是进步论。
全球化变革的方向和变革的速度共同决定变革,这是历史告诉我们的教训。因为经济全球化的速度太快了,很多人赶不上,会要求下车,但并不是说他们认为方向不对,只是速度太快了。
一定程度上,方向争议不大时,速度可能更具决定意义。
大多数时候我们关注的都是快变量,但也需要关注慢变量。最重要的慢变量就是人口。人口变化会对经济周期带来深刻影响。
人口变量是可预测的,可以掌握未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