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不厚的小书,看到许多人的推荐买来读一读,作为工具书还是不错的,非常经典。书中提及的思路很好,提示的陷阱也是特容易踩上的。值得每隔一段时间看看。
照例做些摘录。
GPA方法:Goal,先建立明确目标;Priority,明确不同任务的优先级;Alternatives,制作许多可选方案,选最好的方案去达成目标。
近期还是有感受的,很多事情的麻烦之处就是一开始没有设计好备选方案,Alternatives,而是去孤注一掷,直到最后投入巨大的时间之后才发现已经负担挺重了,骑虎难下。如果要一开始设好备选方案,及时改变策略,一切都会好很多。这个教训我已经反复被锤了。
决策成功与否在于方案的实施。必须让决策的过程为决策执行做准备,而非在决策后才开始为执行做准备。因此决策的过程需要:IPO,收集有用的Information;与恰当的People合作,从关键人员上获得支持;Objective Reasoning(客观推理),客观分析论证并做出选择。
这个思路非常精髓。决策如果只是判断好坏的话,非常容易。决策的本质不是判断好坏,而是行动,如何实现最好的结果。投资决策也是如此,我们需要一个快速行动、有效行动的团队,而不是只会判断的评委。
决定就是资源的分配。更好的决定就是用更少的资源达到目标,更差的决定就是用了很多资源还达不到目标。高效的执行力就是用最少的资源完成任务。
如果没有分配资源,就没有真正做决定。如果我们不准备改变资源的分配,那就表示我们不准备改变现有的状况,那就没有做出不同的决定。要把决定当成动词来行动,而不是名词来空谈。
决定者是分配资源的人。实际分配资源的人才是真正的决定者。
不看对方说什么,要看对方怎么做;不看表态,要看资源分配的改变。
管理决策的第一个陷阱:问题陷阱。以问题为起点,让问题推动决策,以解决问题为目标。这是错误的,应该以目标为起点。决定的起点必须是想要达到的目标,而非眼前的问题。以问题为起点,就输在起跑线上了,只有以目标为起点去思考决定才可能达到目标。
第二个陷阱:机会陷阱。以机会为起点,在只有一个方案时,就是做是非题。在没有选择时就做决定。抓住机会是实现目标的手段,而不是目标本身,以机会为起点思考是常见的“手段目标化陷阱”。事实上,只有一个方案时是没有选择的,没有选择就不是做决定的时候,而是做制作更多可选方案的时候。因为没有更好的方案,就做不出更好的决定。
第三个陷阱:希望在审批过程中能提升决策的品质。好的决策需要实现决策内容高质量(GPA)和决策过程的高质量(IPO)。
这三个陷阱我是常常跳啊。第一个还好些,还是对目标要非常明确的;第二个常见,把单一机会做是非题,是做不出好的选择的,一定要变成选择题才行。第三个其实是决策背景的问题,GPA+IPO才是决策过程,一大堆人讨论其实是形式,讨论的过程很难提高质量,对于防范风险可能会有帮助。
确定优先级时要设定底线。底线与目标是相互辉映的,底线的作用是防止我们自己的选择会摧毁达到目标的可能性。不考虑可能穿越底线的方案,才有可能达到目标。比如,与名、利、永续经营三重目标对应的三个底线是什么呢?我认为是:诚信、财务生存、合法合规。
底线思维。
可选方案应该是:第一是创新的;第二是本质上有差别的;同时又是可达到目标的;可执行的。可选方案的常见错误是:只有一个可选方案;所有可选方案大同小异,本质上只有一个可选方案;把时间用于争论可选方案利弊,而不是制作更多的可选方案;以及因负面假设前提而错过最好的可选方案。
这是我们最常见的问题,没有制定那么多可选方案,这其实是决策上的偷懒。
客观推理是要选择最好的可选方案去达到目标,而不是在可选方案和目标之间做选择。客观推理最该做的事情就是考虑每个方案的结果,根据结果来选择方案。决定不只是选择最好的可选方案,更是选择可选方案会带来的结果。具体根据可选方案的价值和风险化成四个象限,选择价值高而风险低的方案。
考虑结果,根据结果做选择。
决策制定的有效领导风格。在长远目标上,要用权威式;优先级上,要用权威式+民主式,权威是对目标的确定,民主是要对现状的了解,充分征询大家的意见;制作可选方案时,要用民主式,让创新变成习惯、常态和文化;客观推理上,采取教练式,引导大家去考虑可能产生的后果;人员上,应该是关系式的,我们邀请谁参与决策的过程,就应该给予他权力和尊重,亲和地接纳他。
非常经典的总结,不同阶段应采取不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