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乐观派》2239

年末收尾补笔记的书。道理基本都在书名里了,读起来比较轻松,选择若干历史无非是描述这件事,确实乐观是人的生物性的一部分,写进基因里的东西。过度悲观会抑郁,严重会成为疾病,甚至会自杀;但没听说过度乐观会怎样,顶多被认为是神经病或者阿Q而已。

照例做些简单摘要。

现代世界的吊诡:人们一方面拥抱技术变革,一方面却又痛恨它们。“人不喜欢变化,”迈克尔·克莱顿说,“只有很小的一部分人才真正为技术的概念感到兴奋,其余人都给变化弄得很沮丧、很懊恼。”发明家之伤就是这样。他们是社会致富的源头,可没人喜欢他们做的事。

 什么才是推动了现代世界的创新永动机的飞轮呢?为什么创新成了惯例,它又是怎样应了阿弗烈·诺夫·怀海德的这句话呢:“19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就是发明方法的发明。”

乔尔·莫基尔就说过:“繁荣和成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天敌,养鹅人最终把能下金蛋的鹅给杀死了。”创新的火焰一次次地燃起又熄灭——直到从其他的地方再冒出来。好消息是,总有一把新的火炬燃起来。到目前为止是这样。

真正专注于发明、创新的人过去都是人中的极少数派,被认为是异端,不被喜欢。发明方法的发明,就是科学的发现。

最佳创新行业的发展历程大致如下:1800年,纺织业;1830年,铁路;1860年,化工业;1890年,电力;1920年,汽车;1950年,飞机;1980年,计算机;2010年,网络。19世纪冒出了大量运输人的新途径(铁路、自行车、汽车、轮船),20世纪则冒出了传输信息的新途径(电话、广播、电视、卫星、传真、互联网、手机)。

对蒸汽机做出最大改进的4个人(托马斯·纽科门、詹姆斯·瓦特、理查德·特里维西克和乔治·史蒂芬孙)里,有3个完全不懂任何科学理论,至于最后一个瓦特,是否受过理论的影响,历史学家们至今莫衷一是。靠着他们的努力,真空理论和热力学定律才有可能出现,而不是反过来。就算今天,科学家们的真正工作仍然是跟上技术修补匠们的脚步,在他们发现新东西之后提出解释。

大多数技术变革来自对现有技术的改进尝试,这是不可回避的事实。车间里的机械师会做这种事,办公室里电脑程序的用户也会做这种事,只有很少一部分技术变革来自应用和转换象牙塔里的知识。

真正的技术变革往往是改进型的创新,不是原生的创新。甚至部分理论发现都依赖于此。技术的本质中也反复讲这个道理。

对于是什么推动了创新引擎这个问题,金钱或许是答案。就像硅谷风险投资家们说的那样,激励创新的办法,就是把资本和人才拉到一起。在历史的大多数时期,人类对维持自身所长都是挺拿手的。发明家们总能找到钱来支持自己。18世纪英国的一大优势就在于,它积累了一笔通过对外贸易创造的集体财富,又建立了比较有效的资本市场来把资金分配给创新家。

20世纪90年代,各国政府都把精力投入到高清电视标准、互动电视、远程办公和虚拟现实等死胡同里,而技术却无声无息地开始探索无线宽带(Wi-Fi)、宽带和移动电话的未知空间。创新不是一个能预测的产业,它可不太爱听从政府官员的吩咐。所以,虽说政府可以出钱要人们去发现新技术(卫星导航系统和互联网都是其他项目的副产品),但它并不是大多数创新的源头。

财富激励创新。政府的作用没那么大,有时候反而会指错方向。当然也有对的时候。

驱动现代经济的创新永动机能问世,主要不靠科学(相反,科学倒是受了创新永动机不少恩惠),不靠金钱(金钱并不总是限制因素),不靠专利(专利经常挡了创新的路),不靠政府(政府才不擅长创新呢)。它完全不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过程。现在,我想要说服你接受如下观点:只要一个词就能解释这道难题——交换。思想观念日益频繁的交换带来了现代世界速度日益加快的创新。

技术源自把现有技术会聚成一个大于部分和的整体。亨利·福特曾经坦率地承认,他根本没有发明什么新东西,“只是把数百年来其他人的发明组装成了一辆车”。所以,光从设计上看,就知道一种物体是从其他哪种物体来的:观念催生了其他的观念。

信息交流带来真正的创新。

但直到90年代罗默提出“新增长理论”,经济学才彻底回到了现实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凡是能通过新产品或新服务满足需求的人,创新永动机就会让他通过暂时垄断,实现短期的利润爆炸,同时,其他所有最终得以分享“溢出”概念的人,则实现爆发式长期增长。

罗伯特·索洛得出结论,凡是无法通过劳动力、土地或资本增加解释的发展,都是创新的功劳;但他认为创新是一种外部力量,是某些经济体比其他地方多出来的一点点侥幸——这跟穆勒的理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诸如气候、地理和政治制度等东西,决定了创新的速度(地处热带的非洲内陆国家可走了厄运了),而这些东西,人们改变不了太多。罗默认为,创新本身就是投资项目,新的应用知识就是产品。所以,只要愿意花钱尝试寻找新思想的人在传递知识之前能从中获利,就有可能实现收益递增。

创新这件事是写入增长模型的。

人类社会是一段漫长历史的产物,它通过对有别于遗传变异的文化变异进行自然选择而演进出来,是靠着个体交换的无形之手生成的突变次序,而不是自上而下的决定论产物。正如性行为积累了生物演进,交换也积累了文化演进、形成了集体智慧,故此,隐藏在混乱行为底下的男女关系其实蕴涵着一股必然的潮流。它是迎头向前的涨潮,而非势如山倒的退潮。

在假定技术不发生变化的前提下预测未来,是一种常见的伎俩,会让人觉得未来非常可怕。这没错。倘若发明和创造停止了,未来的确非常可怕。正如保罗·罗默所说:“每一代人都觉得,要是发现不了新食谱、提不出新想法,有限的资源和不良的副作用就会为发展设下限制。可每一代人也都低估了找到新食谱、提出新想法的潜力。我们从来无法弄清,到底还有多少新的想法有待发现。”

人类的本性不会改变。侵略和上瘾、迷恋与教化、魅力和伤害,这些老一套总会登场,可未来的世界却将更加繁荣。在桑顿·怀尔德的剧作《九死一生》里,安特罗比斯家庭(代表人类)努力在冰河时代、洪水和世界大战里求生存,但他们的本性并没有改变。怀尔德认为,历史本身并不是圆圈,而是螺旋向上,好坏双方的能力都不断增长,并通过永不改变的个人性格展现出来。故此,尽管会出现许多挫折,尽管个体的不变本性也在演进,可人类这一种群却会继续扩展并丰富自身的文化。21世纪会是值得活一次的宏伟时代。”

混乱的男女关系居然被解释为一种社会的进步力量,哈哈。进步是人类永恒的文化的一部分。

发布在Book. 将该链接存入书签发表评论或留个互链:互链地址.

添加一条评论

你的电子邮件不会被公开或用作其他用途。 标记*的项为必填项。

你可以使用以下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
*

这个站点使用 Akismet 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你的评论数据如何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