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是江时代的常委,亲身经历了78年至80年代的中期的开放历程,这是他在献礼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作品。80年代的历史中改革是重头戏,开放也是重点,才最后形成了改革开放这样耳熟能详的词汇。但从开放这段故事看,也非常有趣,回头看我们今天的国际关系中问题和成绩,都是直接和开放的选择相关。
这本书买来也不容易,本想花个2-3天读完的,飞三亚的航班上一直没睡,4个小时就读了多半本,内容翔实,很多材料都有图片,难得的真实。对于国内那个时代的政治决策也十分清晰。
照例做几点摘要。
战后日本经济很困难,领导人访美时希望多买一些日本商品。美国人告诉他我们没有直接购买过日本货,但从其他国家转口过一些,因为质量差,后来就停止进口了。我们有的是钱,但我们只买优质商品,不买劣质商品。这次访问让他很震惊,也是他找到了问题的关键。于是在原来“贸易立国”战略的额基础上,提出“质量救国”的号召,并采取一系列措施。经过若干年奋斗,终于甩掉了假冒伪劣的帽子,换上了一个高质量的光环。NBC曾播出一部纪录片《日本能,我们为什么不能》,主题是比较美国和日本的工业,主持人说:十几年前,日本人以制造伪劣产品闻名,日本制造一词成为取笑劣质产品的口头禅。但时至今日,日本制造已经成为品质优秀的代名词。
没想到日本也经历过这样的历史,看到从低质到高质量也是个发展过程。我们的出口和产品质量大有可为,还远没到顶。
广东省委明确了在深圳、珠海和汕头搞出口工业区。划出一块地方,实行特殊办法,但究竟怎么划,叫什么名字?在国际上一般叫自由贸易区、自由港,但当时人们一听到“自由”二字,往往就会同主权联系起来,同“租借”“飞地”联系起来。吴南生想是否可以叫”出口加工区”,但这就和台湾一样了,似乎也不行,当时顾虑重重,颇费思量。叶剑英要广东省赶快向邓小平同志汇报。后来邓小平开会时说“还是叫特区好,陕甘宁开始叫就特区嘛。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这是小平第一次提出特区这个概念,也是以后正式名称“经济特区”的简称和由来,是我们对外开放的突围,杀出一条血路的突破口。
取名字真是十分关键。名字取好就是关键创新,特别是在政策突破上。国内几乎是在2018年前后上海菜设立了首个自由贸易区,今天海南已经是自由贸易岛了,但似乎只是停留在概念上,没太多异样了:不给名字给政策还好,如果只是给了名字,不给政策更不行啊。这点上过去没太关注,没想到自由二字这么来之不易,近期有空要认真研研究下。
本来《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作为地方性法规,广东省人大通过就算立法了。但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对外开放,举办经济特区是一件史无前例的事情。广东省认为如由全国人大立法通过,则具更高的权威性,对开展工作更加有利。广东省向全国人大委员长叶剑英汇报,请求全国人大立法,叶通知办公厅,但办公厅回复由全国人大来讨论通过一项地方法规似无先例。之后广东再次找叶才终获同意。
搞特区,立法上也要搞升格的特例才显得足够重视!叶是广东的铁杆,还是全国人大委员长,权威足够,但没想到还要给办公厅面子,也需要迂回两次才行,看来把事情办成不容易。事情可能很简单,但政治博弈未必。
深圳特区的起步,是从0.8平方公里的罗湖小区开始的。国家给了深圳3000万元贷款,作为开发深圳经济特区的起步资金。首个项目是罗湖小区,不到一年时间,建设者们就搬掉了罗湖山,把罗湖小区垫高了1.07米,实现了五通一平,基础投资5600万元。除了公共设施等可以拿出40万平的商业用地,每平米土地收入为5000港元,总计可以收入20亿港元。有了国家贷款作为酵母,不断扩大资金的积累,特区的建设可以做到不用国家投资。
非常有趣的历史。3000万的投资今天看起来就是个中型的天使轮项目,过去却是深圳的发源。卖地这个是开放的第一时间就研究明白了,才有了之后四十年的土地财政带来的大发展。
庄世平曾任全国政协常委,1949年12月他靠借来的1万美元在香港创办了南洋商业银行,开业那天,挂上了港岛上的第一面五星红旗。新中国成立后,受叶剑英委托,将广东收兑的5亿港元和一批美元秘密运到香港生息,为新中国建设发挥了特殊作用。他创办了香港第一家中资银行和内地第一家外资银行。
真厉害,居然是能够在海外为党理财的高人。
20世纪初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20%,20世纪中叶上升到50%左右,80年代上升到60-80%。二战后美国从世界各地网络人才引进技术,占据了世界先进技术的制高点。苏联从1932年从世界各地招聘的经济专家和技术人员达2万人。当时西方评论说,苏联在3年之内就获得了西方30年发展起来的技术,日本在1950-1979年的30年中,用100亿美元引进了3.4万项国外技术,实现了经济起飞。据测算这部分技术如果要自己研究,需要耗费2000亿美元,100多年的时间。
技术对经济的增长贡献,数字说起来就更直接来。没想到日本和苏联,都是靠规模化的技术引进起家,这是有趣的历史。
如果允许的话,我们能提一个问题吗?你们刚刚对我们提出6点要求,为什么提到同你们合资对我方有什么好处呢?他这个问题是我们感到有些意外和尴尬。我们的确没有讲,甚至连想也没想过,一时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对方接着说。合资企业就像一个利益共同体,只有对双方有利,才能办的成。办好了双方共赢,办不好几句是双方共亏。
对方这番话,我认为有道理。我们不是总讲平等互利嘛,互利不就是要考虑到双方的利益吗?为什么实践起来就忘掉了呢?其实并不是忘掉,还是没有真正的懂得。即便时至今日,也并非所有人都懂得这样一个看起来很简单的道理。
当时谈判过程中的一个经典案例,今天的国企和民营谈判起来,政府对市场往往还是类似态度,特别是经济发展不起来的地方。
为了解决出口商品“高亏”的问题,国家进口委81年开始深度调研。当时外贸实行进出口统算盈亏,一直以进口盈利(含关税)来弥补出口亏损。1980年当年亏损达32亿。当时把亏损率70%以上的商品叫做高亏商品。1980年出口的高亏商品达462中,金额11.08亿美元。调查发现,导致出口商品高亏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进口原材料作价高,收购原料价格高等“政策性亏损”,占2/3;二是由于生产和流通的管理不善,三是生产技术落后、原料价高质次等原因使出口商品成本高、档次低,卖不上价。
高亏这种历史现象可能已经被遗忘了,活生生的垄断性贸易干成这样,这就是体制机制的问题显现。
标题是合资合同,条款我一看,让我大吃一惊。且不说根本不符合合同的规范和任何法律准则,但是内容就十分滑稽可笑,几乎每条都是空话、废话或套话,改写的没有写 ,不该写的写上了。直接我记得其中有一条是这样写的:双方在执行合同过程中遇到争议时,本着平等互利的精神,通过友好协商来解决。当然这没有什么不对,但这不是能解决问题的合同,合同要解决的恰恰是“友好协商”解决不了的问题,到时有争执怎么办?这才是合同条款要明确的内容。
读这段,我有些汗颜。我们的不少合同也没有这么严谨,问题虽小,但性质严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