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英文名字The DAO of Capital,翻译成资本之道可能更好。封面上的八卦形象,还没想到还是一本结合道家理论讲资本的一本书,所谓“迂回投资理论”,也被称为“奥地利派投资法”,就是不能太急功近利,要通过短期的让利来实现长期的成功,大道至简。道理很简单,居然能写一本书,照例做些摘要。
迂回投资法,就是这本书的中心思想:放弃直接获利的途径,采取较困难和迂回的路径,暂时亏损是一个中间步骤,是诶了将来获得更大的潜在优势。实际上,这就是我们这个世界的发展逻辑。由于这样做非常难,因此它仍然是一条少有人选择的迂回曲折的路。我们该如何解释这个悖论呢?曲线迂回怎么会比直线路径更快捷呢?这其中蕴含着什么普世真理呢?答案需要我们对时间进行深入思考,而且依赖于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知。我们必须改变认知维度,从当下改为中期,从即期改为跨期。这需要一种坚定的、脱离眼前正在发生的、可见事物的前瞻性,转向即将到来的、现在还无法看到的事物。《老子》也指出,做任何事的最佳路径都是相反的:得来自失,有失才有得;胜利并非来自一场决定性的战役,而是通过一套迂回路径——在当下等待并做好准备,以便能在未来取得更大优势。“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
道理不复杂,实践起来比较难。特别是时间的观念要改变。
正如老子所言,大自然是我们最伟大的老师。道教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观察自然,并从中学习。上善若水这类象征手法很容易找到。另一个典型例子是没有雕琢过的原石,称为璞,代表着一种纯粹的潜力。“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时间讲两种状态联系在一起——在此之后,优势出现,而潜力消失了。针叶树以其极强的适应力在自然界存活了上亿年,这告诉我们:若要长久生存下去,就应该尽量避免对稀缺资源的直接竞争,而应找到一种间接而灵活的方式,引导我们到达有利位置。
大自然才是我们的老师,所谓天道,特别是生存之道,要向真正长命的学习,比如针叶树。
孙武的《孙子兵法》和克劳塞维茨《战争论》还有一种更加深刻且更具意义的共性。双方都认识到,并非所有的战斗都是决定性的;更确切地说,采取迂回策略要好得多,关键在于耐心地获取过程中的优势地位,高效而有目的地实现最终目标。克劳塞维茨使用了中间目的、手段和终极目标这一理论框架:以下级军官的中间目的作为手段,来实现终极目标。孙武采取了相同的跨期策略,当下采取非直接对抗,以便在未来能够直接达成目标,“势”,明智的将领从敌人身上获取战略优势。“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两位大师告诉我们,胜利往往是一条迂回之路的终点。就是先以“取势”为目标,而“取势”正是达到最终目标的必要手段。
势是核心,虽然是中间目的。没想到东西方在这个事情的理解上居然是共通的。
这些手段就是实现最终目的的工具。中间目标(手段)与最终目的之间的差别越大,实现的过程就越间接、越迂回,往往效果也越好。
正如巴师夏在书中所写的:“在经济领域,一个行动、一个习惯、一个制度或一部法律,可能会产生不止一种效果,而是会带来一系列后果。在这些后果中,有些事当时就能看到的,人们都能注意到;而有些后果则得过段时间才能表现出来,他们总是不被人们注意到,如果我们能够预知他们,我们就很幸运了。”在巴师夏看来,这种越过眼前显而易见的结果来预见未来结果的能力才是关键所在。因为一般情况是,当时看起来不错,而后续的结果却很糟糕,或者恰恰相反。
经济政策的难题就是难以预测对未来的影响,当下大家看起来需要的是短期刺激,其实并不是。今天的问题是过去的政策造成的,今天的政策会对未来有更大的影响。所以今天的政策的关键点不是对当下的直接影响,而是对未来的影响。这么看的话,很多地方其实已经开始有所转变了,只是大家不觉得。
奥地利学派是实体论学派之一,研究人类行为本身;他们眼中的世界是一系列绝对的、含有因果关系的事实。以资本为根基,以消费者为目标,他们的经济世界充满目的性——手段和目的性都非常明确。从时间上看,我们认为资本是异质的。这种异质性意味着并非所有的资本配置方式都相同,而且他们也不会产生相应的回报。要把当下作为把握未来机会的手段,用庞巴维克的话来说,就是:我们的经济行为与当下的关系不大,但几乎完全与未来相关。如何才能做到这点的?从时间偏好的基本知识入手。我们承认时间偏好是主管且因人而异的,不同个体的时间偏好不同,并且同一个体在不同时刻的偏好也不同。
奥地利学派的投资方法论近年得到了很多重视,确实也更加本质一些。资本是异质的,不是同质的,这点还是有点反常识,不过确实很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