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未想到过这个日子会和自己有任何的关联,至少没怎么早。妈妈不在了才知道这个十月初一的日子居然犹如清明,成为阴阳相隔之后唯二可以到坟边看望,惦念的日子。
最近一段出差密度较大,周五凌晨刚走下回到北京的飞机,匆匆回家简单睡一宿,早上睁开眼就得踏上回老家的路。单程420km,绕行六环走京港澳后转京昆,唯一的希望便是路上不要大堵。
回到县城的时候父亲还在工作,妹妹还在上学,再也不会有一个专门等着自己的人了。以前稀松平常的一进门的热饭热菜自然更不能奢想,见到姑姑,父亲说我已经吃过了,也确实不饿于是就搪塞过去了,只是我满心欢喜的赶回来想吃顿午饭,还是落空了。或许这便是父亲和母亲最明显的区别之一,于是这次突然发现父亲和母亲在家中的地位和功用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回想起来,在小白家的时候,虽然也是一口子的家庭,有妈妈在便仍能感受到温暖,而自己的妈妈不在,纵然还有爸爸和妹妹两口人,那种家庭的温暖还是难以找寻。想到此,我不免有些自责,其实营造一种温暖的家庭环境自己承担着不少的责任,但这么长时间以来,和小白在一起我还是不能承担起这些应有的责任来,有着太多做得不到位的地方;若是讲凑合着过,自己做得还马马虎虎,若是讲营造温暖的家庭生活和家庭环境,自己还没能及格。
下午和姑姑回老家的时候顺便去了她在老家十多年前曾住的院子,满目疮痍亦不能形容。这十多年来他一直为了孩子上学,搬到县城至今,两个儿子一个上大学,另一个已经高一了。回到院子的时候她总在叹息将来怎么回来,其实已经回不来了,也不可能回得来了,这便是他们这代人所走的路,至少是她的两个儿子未必能理解的,这便是时代的进步,迈出去了就很难再退回来。或许我们这代和他们也一样,也会有这样蓦然回首时的感慨吧,有些东西,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妈妈出事前总说,再过三个月就能回老家了,一天都不想多等。妹妹读高中的三年,妈妈一直都在陪读,虽说已逐渐习惯了县城的生活,北京也长呆过一阵子,但是她心中的还是希望回老家,其实即便回去,还能再和三年前一样吗?短短三年,改变的已经太多。至少,父亲已经回不去了,于是尽快给他张罗着看房子等等,毕竟将来还要继续,而将来已经回不到从前了。有时候我也会想,母亲为什么为如此执拗,如此抗拒现代生活方式?以至于她甚至都想不到妹妹可能在三个月后的高考并不理想,还需要她再坚守一年?或许只能用宿命论来解释,而自己或许身上也或多或少有着些许类似的基因。
见到奶奶爷爷的时候,他们都很开心,三亚带的一些水果送给他们也让他们高兴了一阵。爷爷拿出母亲的遗像,我来上香的时候满眼泪水。曾经最疼爱自己的母亲,转眼离去都快一年了,再往后能凝固的便只有这个遗像本身了。村子里查十月一烧纸,担心引起森林火灾的气氛很紧张,似乎只要点着火就会罚款,搞得颇有人辞,但毕竟是上级命令。
晚上睡的很好,早上起来便拿了小白买的鲜花和与父亲一起买的纸钱等物品和叔叔一起出发。坟的位置并不太远,正好是祖坟的侧面,一个阳坡的位置,妈妈在世的时候总是抱怨家里朝向不太好,冬天里不能暖暖的晒晒太阳,这次永远的住在了一个向阳的位置,也许她能满意。坟上已经长满了杂草,叔叔上去用铁锹铲开杂草的时候声泪俱下,我也噙着泪水说一声妈我来看你了,之后把花圈和鲜花以及一些祭奠的物品都摆放好,把随身带的各类纸钱等烧了过去。有时候,我再想这会不会是巧合,自己念书的这么多年,一直都是每年回家两次,而再往后,也便是固定的清明和十月一两次了,其他的时日,即便回到老家,也不便于再去祭奠了。
家庭和亲情真是人生中理应最宝贵的东西。尤其是对于物质本无太多追求的我和小白而言,或许人一生的幸福再大都很难超过一份和谐的家庭生活。这么多年,总觉得自己家庭和和美美,别的家庭也大都如此,但一旦遭遇不幸,才深知简单的父母创造的家庭和美是如何难得,对不苟言谈父亲而言,母亲在其中的付出和辛劳又是何等巨大。而之于自己,在家庭中,又需要付出何等努力才能让小白满意,让下一代满意。
欲做事,先做人,做人亦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