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性

这可能注定是个悲观的主题。正如凯恩斯扯淡过的长期来看,我们都会挂掉。的确,死亡是确定的,生病是确定的。如果算上”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人在江湖漂,哪能不挨刀的话”,湿鞋和挨刀也是确定的。

提到这个话题,源于周末和朋友吃了顿饭。最近他跳了槽,从乙方跳到甲方了,按理说是个好事,却因本科的原因没留在总部到了子公司。于是,几乎定了要在读个学位,只是琢磨哪里读,怎么读。”大肆那年,你为什么不选择保研呢?”于是我问。他是个成绩很好,涉猎贼广,思维敏捷,极其系统的人。认识这么多年,每次聊天他都是给我们答疑解惑的那位,在我印象里很少有什么事能问的住他,或者没给出科学解释的。他说”那会儿也不清楚是自己怎么想的,院里面大多数人都或保或推读书了,工作的很少。”,我反倒有些困惑了。

这话不像他说的。提到哪里读书的时候,我是力主国外。刚开始也没多想,仅是大体的感觉,但一分析,似乎还有理。我说,中国文化里有几个根深蒂固的理念和逻辑,顽疾也好,精化也好,很可能在我们的有生之年都难以转变,毕竟这就是生活,很可能我们还将传给下一代。

第一,是千年科举文化造就的学历高低论,虽然并非唯学历论,但社会对学历高低的评判并无改变,高学历代表着高能力,甚至可笑的一帮国企几乎极端到总部职位非硕不招,但你只能低头;于是即便是随便买卖的野鸡学位也能让唐骏纵然打工也自命皇帝,提起胡适,便难忘其读了八个还是九个博士学位。

第二,是崇洋媚外,大概不过两百年的事,却因二百年间中西方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以及那块上了教科书的华人与狗不能入内的牌牌给国人留下了深深烙印,烫上去容易,撕下来难。尤其还在我们的物质水平远落后于西方的时候,这样的印象就更难去除,似乎是国外便是好的,无论是泰国还是墨西哥,唯一例外的可能是朝鲜而已。崇洋媚外的结果就是虽然海带一大群,优质海龟还是要比土硕士要抢手,要令人瞩目;洋人的似乎就是先进的;大鼻子就比中国人要厉害,所以我们才会那么在意老外对我们的看法,非要在所有的赛事里都举全国之力煞有其事,无论好坏,一味争抢所谓的全球第一,世界第一,哪怕是第一大SB也能光宗耀祖一般。

第三,是钱权世袭背景代表的出身文化。虽说英雄不问出处,但一文钱难倒英雄汉。关系是整个中国文化的核心,但攀关系论交情的前提之一便是背景出身。

这可能也和所谓的”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德五读书”有点类似。命或者先天的运即出身是难以改变的,但沾沾洋气,换换风水以及多读书,多读几个学位,在中国这个社会,不会白读。

我想,这大抵也是确定性的一种表达。只是身在其中,反倒觉察不到而已。了解到了,在年轻的时候,若不是压上全部身家性命的豪赌,便沿着这条读书留洋的路多走走,绝非坏事。

确定性的对面,似乎是不确定性,也所谓的可遇不可求的机遇。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而准备除了认准一条死理永往直前型的,便是迎合这种文化的内在确定性,使自己变得符合社会的需求和口味,甚至这也是一种基本功的修炼。进而才能得心应手。遇到机遇时,果断下手,激流勇退,反倒能左右逢源而扶摇直上,打上成功人士的标签,被传为佳话。无论随口说什么,都被奉为圭臬。这也是年轻人该努力的方向之一。虽然不雅,却为客观。有同流合污后尚且不甘的,无非说几句,投降是为了更好的战斗云云,纯属自我安慰而已。

 

 

 

发布在Life. 将该链接存入书签发表评论或留个互链:互链地址.

添加一条评论

你的电子邮件不会被公开或用作其他用途。 标记*的项为必填项。

你可以使用以下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
*

这个站点使用 Akismet 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你的评论数据如何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