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ian Godfarhers: Money and Power in HongKong and Southeast Asia, by John Studwell
非常经典、全面、深刻的一部书。以后有时间要再仔细读一读。
早上在地铁上看了一部分,晚上又在班车上看了一部分,回家立即看完,不忍心过夜,就是这样精彩。粗略而言,有几点是自己看完后直接想到的:第一,发家不易,成为大亨还是要有些背景的,并非简单的努力可得,这部分感受和他们自己宣称的白手起家其实出入很大,因此我们要努力,但也要知足,目标要现实点,不要太夸张,特别是不要盲目卷进别人的故事里;第二、政治是把双刃剑,处理好还是可以的,但也要狡兔三窟,防止政治的不稳定,金融危机时海外藏钱,隐匿债务,利用政治争取免税低价私有化等等都是发家中不可或缺的手段,当下李超人把资产转到欧洲,有其深意,毕竟经历过70年代的大危机,嗅觉还是要灵敏很多的,否则也不会在00年左右把ORANGE及时出手赚回150亿刀的大手笔;第三、资本的力量非常伟大,金融、银行、资本市场、网络是这个时代成就的关键。小心炒这些人占少数股份的股票,他们玩高价买股票,低价私有化的游戏已经非常习惯了,不是核心资产不要碰。无论要做出点什么,还是要搞金融,至少靠金融才能OK的。第四、香港、东南亚的股市水很深啊,这样看起来需要小心一点了。
部分粗略的经典内容,简单摘要一二。
华裔教父的不安全感表现之一就是对于身份的着迷,如此饥渴地收集并展示各种勋章——名誉头衔、博士头衔等。另一表现就是他们热衷于体现自身的“中国性”,证实优生学。李光耀67年说,他哈里李就像肯尼迪总统不再是爱尔兰人一样,我也不再是华人了。但86年教导说,永远不能放弃孔夫子的中庸之道,一旦放弃,我们就成了第三世界国家。
获得种族的优越感?哈哈。
一代创业,二代守业,三代败业的规则变成了第一代人建立核心资本,第二代人加强与政治势力的联系,不断扩大财富;第三代人努力守护反应父辈个性和人际关系的和中各种的资产;第四代人再衰败。
选择性节约。李嘉诚破表的故事,可以随时炫耀。
香港1971年颁布婚姻调理之前,一夫多妻制是合法的,许多大亨享有多种多样的情妇和充裕的婚外情。一切都是生意,他们没有社交的朋友。
97年大富豪张子强抓走了李泽钜,要求10亿港币的赎金。李家决定不报警,从香港各个银行取现10亿钢笔,张子强去拿赎金但是太多了一次拿不完,只好再拿一次。之后他们再内地被抓,98年判处死刑。据说李家很希望他们在内地被抓,因为内地有死刑。港府也没有去引渡。
虽然是一些小故事,确实共同的人性。绑匪交赎金而不报警,滥情,炫耀节俭。呵呵。
每一个教父都在寻找非竞争性的核心现金流,他是条金水河,能够度过坏时光,也能确保商业帝国难以倒塌。核心现金流的来源是相当简单的,香港和马来中6大家族依靠博彩垄断权,包括何鸿钧、霍英东(澳门旅游娱乐)、郑裕彤,克里斯南-马来西亚赛马博彩空短,陈志远-马来西亚体彩控制权,林梧桐-马来西亚赌博经营权。
这其实才是商业的本质。源源不断的利润来源是什么,在哪里。
1973年香港股市大崩盘以后,许多股票都跌倒了IPO的十分之一或者更少,比如香港长江集团和新世纪集团。
这样的机会可能越来越少,一生也就能遇到一次,到时候一定要抓住。
真正的斗牛士有上百种方法欺骗上市公司的其他投资者而不被觉察,然后一本正经开始完美收场,把经营不善的上市公司以其资产价值的零头收购到私人手中。如果这个游戏玩得好,就不会有赎金,也会有令人尴尬的强迫重组,这是教父常用的艺术形式。郭鹤年就是这方面的专家,PCL新加坡上市的太平洋海运案例。郑裕彤私有化新世界信息科技,李泽楷私有化移动公司。
当然,上市公司被削弱才能被便宜的买进。
亚洲,尤其是香港人,一直喜欢利用上市公司的合资企业进行操作。李嘉诚的长江实业支持有和记黄埔的49.9%的股份,这样两家公司的合资企业无需进行常规报告。
投资人一次次看到的是许多好的交易被老板的私人公司占去了,只留下剩下的给上市公司。
上市不是掠夺,私有化才是掠夺,这才是价值增值的精髓。看来,马云真是和李嘉诚关系不错,至少精髓被他学到了。这一点上,雷军还是比马云要厚道一些。也要远离这些大亨的少数投资股份的上市公司。
东南亚模式,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大亨的故事其实是资本主义过程中华人的必然选择。中国要是私有化大潮来临的话,当务之急就是寻找什么是我们的核心现金流。掌握了核心现金流就能掌握未来。房地产产业还没有这样的核心现金流,管道燃气具备,水电站具备,茅台也具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