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心优雅-任志强回忆录》1401-022 -13121

其实是第一时间买的书,但一直搁着书柜里,这种读物应该是长途航班加机场等待类的首选。当然对任的自传感兴趣还是源于21世纪一些零零碎碎的转载,文字间难得的坦荡和真诚让人感动。更何况,作为一个出身高干,又在地产上做的风生水起的争议人物来讲,他所秉持的自信其实是有根源的。这种根源就是值得一读的理由。

有时候我会想,如果换了我,有着类似的经历,写一本自传的时候是否会如此坦荡,恐怕不敢,至少要掂量再三,尤其是还在世的各种领导,避让三分,隐名至少除了可以表达尊重之外,还可以给自己少些麻烦,但任似乎不这样,或许他也有自己要回避的,但表达出来的,已经足够了。这其实是另外一种处世的方式,区别于惯于稀里糊涂,大事化小小事花了的高语境社会,而显示出一份难得的较真。这个既关乎信仰、勇气,也是对这个社会的深刻理解和体验。既然你是王八蛋,我又证据十足,骂你又如何,有本事你也出本书回击?哈哈哈,明知你亏心事做的太多,躲都来不及,哪敢写出来。即便有些人关系,有能力,国家机器也不是个人泄愤的工具,反而公民的言论自由还受保护呢。千百年来国人宣扬的为人处世圆滑厚黑之道,在这里失了色,却更接近了所经历的真相,对于读者更有价值。

简单摘录一二自己感兴趣的,读书时有意折页的,以便回味。如有时间,我愿意再读一次。

当我卖掉华远房地产公司的股权时,毫无疑问对华远集团这个股东是非常有利的,其他中方股东获得了数倍的收益,应该说是一项对股东而言及其合算、投资回报率数百倍的成功投资。换句话说,如果从华远集团这个国有资产的投资股东而言,我是极为成功的。但如果从房地产公司管理层的角度,与王石的万科相比,我是失败者。从房地产管理层角度看,我通过股份制,合资境外上市,将公司的规模飞速地发展了,但当我卖掉公司股权,不再是房地产公司管理层时,等于空转了一周。

可以说这是很有意思的一段总结。当一个人身兼两职,却又利益冲突的时候,只能保全一方时的选择。其实股东和管理层的利益应该是一致的,不应该是冲突的,冲突在于他所代表的是小股东,大股东和小股东利益是冲突的,大股东和管理层利益是一致的,于是他们冲突了。于是祸患其实起源于卖出控股权的那天。当然卖者也有其聪明的小算盘,比如计划卖掉股权后后再立江山,却过度自信并赶上了坏运气。Anyway, 除了自信,我们还要自谦,如果我们幸运,时代总会赋予我们一次机会,而不会每次都赋予我们机会,因此,如果时代或者上帝已经给过我们一次机会了,手里的应该格外珍惜。

我失败的原因之一大约在于发展的速度过快,预支了未来的融资条件和资源。失败的第二个原因大概就是失去了企业的控股权,因此让管理层预想的计划和安排无法顺利实施,其三则是要主动地全部进入资本市场,以避免大股东和而股东的利益冲突,我要接受的教训正在于,不能再设计这种双重且管理层不能控制的股权结构。其四的教训是要处理好股东、操作层和管理层之间的利益。

可怕的不是失败,而是失败之后的反思。确实很受用。

确实,我在最初并没有得到公平的认可,但重要的不在于某个职务是否倍认可,而是在于你是否有资格担当这个职务。我更看重的是责任,每个职务都是一种责任,这个舞台不是让你关起大幕来欣赏自己,而是要拉开大幕让所有观众来看你的演出,如果你占有了这个舞台,却不能演出一场让观众热烈鼓掌的好戏,那么当没有观众时,这个舞台也就不属于你了。

当你拥有了百万资产的管理能力时,你会希望管理千万级的资产。正是因为人类有这种不断修订成长目标的野心,也才有了不断追求更新,更高目标的动力,人们要做的不仅仅是有一个舞台去演出,而是要不断地将这个舞台扩大,再扩大,以创造更多的财富,推动社会的进步。我们想做的和要做的正使用我们的努力与优雅的方式推动整个社会的变革。

“野心优雅”的正式阐述了,就是赚大钱要靠努力——优雅不过是让努力看起来不那么饱含汗水而已——其实这又是冲突的。就像小股东利益和管理层+大股东的利益冲突一样,优雅和野心以及努力是冲突的,不是说一直都冲突,而是至少埋下了冲突的种子。是性格使然吗?总是要在做大事上的思路上有所牵连,却有可能因为这一丝牵连造成最后的失误。

许多人在每次调控时都会问什么时候买房,开发商则会问什么时候买地,这也是每个投资者要面临的问题。二十多年过去了,仍然有许多人没弄懂其中的道理。最简单的原则是“低潮时买地,高潮时卖房”但必须有几个前提条件,低潮时买地的前提条件是是否有足够的现金流。

来自地产商的置业建议。

华创在香港有个盘占60%,李嘉诚占5%。楼市下跌时跌了一半,香港开始有了房奴这个词。李先生专门写信给宁,要求宁仍然按原来已签订的高价合同要求买房人履约,但宁没有这么做,而是允许所有购房人放弃订金而不履行原合同,毕竟这些人已经有了大笔的损失,公司也有了大笔的收入,房子也开可以再卖一次。

这个账其实取决于成本是多少,利润是多少,会不会亏本。如果8000的房子成本在6000,锁定销售能赚2000,而放弃合同再卖只能平本。

很多人热衷讨论为什么百富榜上开发商很多,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主要有三,一是除地产外,中国几乎所有与资源相关的产业都被政府垄断,个人无法涉足,也就上不了百富榜;二是杠杆效应的规模效益,三是规模和营业额巨大。从发达国家看,越是开放的市场,越可以看出其他行业远超房地产行业的优势。

关键是对于其他行业的判断。中国走向开放是必然的,谁是下一个房地产呢?或者哪个行业比地产优势更大呢?

类似案例有许多,只要风险可控,路径清楚就值得一试。没有风险的项目常常是要价最高和最贵的。有风险的项目则常常能用低于市场的价格收购,风险对应的是成本、利润以及能力,也可以说是一种盈利的能力。

处理风险是盈利能力,确实,属实。

其实带给自己深刻感受的还有其对财富的观念,当然有国企性质的原因,任不能都据为己有,但其实是有这种机会的,我个人认为还是其财富观不同。财散人聚,每次几乎都是将大部分分给下属,而不是据为己有,这其实是非常难得的,也是成功的基础。有这样的能力,只要事情做成,走上正轨,就能凝聚一批人,再做更大的事情。守财其实是最无聊的事情,创造才是最有意义的。

发布在Book. 将该链接存入书签发表评论或留个互链:互链地址.

添加一条评论

你的电子邮件不会被公开或用作其他用途。 标记*的项为必填项。

你可以使用以下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
*

这个站点使用 Akismet 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你的评论数据如何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