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早就要启程回京了,这几日一直在东京,几乎以逛街为主。零碎的感悟,继续补充抒发一下。
铁路革命与弯道超车
上次来日本在大阪为主,就特别感叹密密麻麻的铁路网给日本城市化带来的便捷。在美国无论是芝加哥,还是纽约都也有同感,但感触最深的还是日本。东京和大阪类似,地铁、近铁、JR密密麻麻的铁路网交织之下,大部分的都市活动都可以步行+铁路解决,城市化也顺利成章。
相比之下,虽然北京近几年的地铁不断新建,但确实已经错过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铁路电气化革命。目前即便投巨资把地铁修好了,依然难以达到日本式的便捷:一方面是地铁站本身的密度;另一方面是地铁站换乘的便捷;还有就是地铁站和地上商城、建筑的紧密结合。这其实是个次序问题,优先把铁路发展起来,建站容易成本也低,商业陆续靠拢更佳合理化;而反过来商业等一切都搞定了,再去搞地铁,一定不会方便到那里。这铁定是个已经错过的时代,追赶可以,但恐怕很难赶上了。
这方面的历史,似乎和我们错过内燃机的汽车时代是一样的,所以即便追赶了很多年,国内自主品牌的汽车至今没有什么国际地位可言。好在,电动汽车时代的开启似乎是一个弯道超车的历史机遇。纽约时报最近有篇文章是采访了陆群,长城华冠公司的CEO,旗下前途k50电动车拿到了5万辆的许可证,很是自豪。这也是一家新三板公司,最近13块左右做了定增,目前股价在8.9元,看似机会不错。但即便8.9元的股价,市值已经27亿了,而目前还处于大规模的投入和亏损期,个人做些投资的化还有担心比较多。
不过国内电动汽车的创业似乎已经势不可挡。无论是李斌的蔚来汽车、乐视汽车、还是李想的车和家,都融了巨资,力争成为下一个特斯拉。传统的汽车厂商比亚迪、北汽、上汽也都大力加码。政府层面也把这个看成弯道超车的机会,给予了大力扶持。无论如何,这个领域的投资机会确实值得深入思考,至于是否未来是如太阳能产业大爆发般的快速陨落,则是深入思考的一部分了。
但坦率而言,弯道超车的机会着实不多。由此感叹的是国内高铁和动车快速发展带来的极大变化,算起来动车票几乎是全世界最便宜的了。以从东京到长野的新干线为例,不过二百公里,一个半小时,票价人民币500多,距离和时间都和北京至石家庄的动车类似,但国内动车的话不足100,仅为其1/6-1/5;即便是高铁,不足130的票价,也才是日本的1/4左右。所以,如果有这样的机会能够抓住的话,一定是民族和国家的幸事了。
人口和房价
在东京顺便也研究了东京的房价和置业的安排,知乎和网站上大量的案例和新闻。几乎是两派意见,对日本不熟的看到了夸张的投资价值,很值得投资;熟悉的反而冷静许多,不建议做投资考虑。
有意思的是,早上看新闻,Japan News报道日本2016年的人口流动情况,东京是日本人口净流入最多的地区,净流入约11.4万人。剩余其他地区,包括大阪和京都,也都是净流出,其他地区更是,好在流出人口也不算多,从几百人到几千人,最多的地区也就流出7000人左右。很有意思的数据,一是,东京地区的人口已经超过3500万了,流入10万人似乎没什么夸张的,万分之三左右;日本本身也是人口1.2亿了,每年的流动性似乎仅万分之一了,人口结构已经充分固化;二是,人口的减少真是可怕,相比人口快速增长的红利和外部人口涌入的红利,人口一旦减少,经历动力和房价的基础就都会出现衰减和消失。不少人也提醒,日本房价的长期威胁实际是人口减少,包括东京。由此导致的最近一篇文章写道当年东京泡沫时号称会扩展至的郊区,差不多会是永远的郊区了,城市的边界不会是无限扩张的。
这也真是个值得警醒的命题。国内刘易斯拐点的过去大家似乎仅仅感受到了蓝领工资的提升和人力成本的上涨,更大的威胁似乎还没见过。一是人口流动性的减下来,北京这种大都市和二三线、甚至小城镇之间一旦医疗、教育等公共福利趋同,人口的稳定性势必会提高,城市间的流动一定会降下来,这个观察数字没看到过,但似乎并不遥远,应该是已经发生的事实了,这种流动性的减弱会是大城市后续发展动力的担心。二是,人口的绝对减少。东京目前还没有看到人口的绝对减少,毕竟,净流入还在发生,减少的是其他地区。但东京的房价似乎受到人口减少的威胁,流动性下降的威胁已经缺乏上涨的内生动力了,近期东京地产的炒作点是2020年的奥运会,但相信这个已经几次举办国奥运会的城市不会再一次无厘头的疯狂了。
立体城市和新零售
万通地产去年换了帅,冯仑算是正式引退了。几年前看冯仑的书,对立体城市极为推崇,号称是下半生的梦想,其中就是以日本东京为样本。虽然冯仑在成都、西安的立体城市项目几近夭折了,但在东京生活一阵子下来,其实是对立体城市感受非常深刻。
几乎从酒店出来,步行几分钟就是地铁站,出地铁站不用到地上就可以直接进入商场,商场内部设施齐全,对于带娃的我们来说,找到婴儿推车和哺乳室所在楼层,几乎就可以逛一整天了:上午可以先看看感兴趣的店铺,中午直接在商场里午饭,喂完娃可以直接在Kids Place和其他小朋友玩耍到睡下午觉,这时可以在咖啡厅、书店逛逛,一直到晚餐,吃完饭再回去。在东京,这样的地方似乎非常普遍,无论是在涩谷还是池袋,巨大的商场确实就是立体城市的感觉。但在北京,目前这样做还非常有困难,一方面是设施不够齐全,比如婴儿车、哺乳室,甚至专门换尿布的地方都没有,另一方面是业态不够丰富,大都是各种服装店铺加参观,再加几个咖啡厅,还是比较单调。有时候我也在想,未来国内的商场是否会如此美好起来?应该是有希望的,但错过了铁路革命,错过去互联网到来前的零售设施的完善机会,不知道还有多大可能。
最近雷军在讲新国货,不少人再讲新零售,本身这也是我们的投资主题之一。对于新零售,之前自己感觉不太多,确实似乎国内的电商势头太猛了,京东和阿里,再加上唯品会以及小米,占掉很大份额,总觉得线下零售是在衰败之中,那还有新一说。貌似,能有点线下的新鲜感的,也不过开满大街的OV,如日中天的小米之家,以及号称开满中国的名创优品。OV的渠道之术谈不上新零售,局限在品类上定多是个好专卖店;名创优品不过是啊呀呀的翻版,同样的老板和思路,结局也会一样,应该没太多悬念;小米之家倒是有些新意,品类也扩的多了,单店特征依然明显。
昨晚从目黑站出来的时候顺便逛了下Atre,地方不大,很有特点。一层是食品类,对接地铁站人流,很方便;二层的一般是个中型超市The Garden,以食品和蔬菜水果为主,又比711或lawson品类丰富;三层服装,四层的一半几乎是无印良品;五层直接一半是一家书店有鄰堂;一半是优衣库。合起来看感觉很方便,但拆开看其实也就主要是The Garden、无印良品、优衣库和有鄰堂几家主力品牌店铺,这样的店铺在别的商场里还可能是卖家具的宜得利,卖儿童用品的Kiddy Land或者玩具反斗城。未来的类似高岛屋这样的大百货公司目前看投资机会可能会比较有限,毕竟特别重资产,何况高岛屋百货和星光天地或者王府井百货的差距相对有限,竞争力门槛主要还是物业本身。但这种优衣库、无印良品、宜得利这种专业型的大店应该有很大机会,小米之家无疑就是这种,这类店铺的特征实际是从销售别人的产品变成了销售自己的产品,零售的渠道品牌本身就是产品品牌,只要品质足够就好。消费者看重品质和性价比,超过品牌本身,而很多本身品牌熟悉不太明显的品类上,这样的机会就特别好。
如此看来,中国的新零售似乎才刚刚从小米之家开始,机会还有很多,也很值得持续关注。
物价和天花板
和几年前来日本时汇率在10左右不同,这次的汇率大概在16左右。相比之下自然是感觉什么都便宜。但还是有意外的,之前总觉得日本的食物会比较贵,毕竟一方面土地稀缺,另一方面精耕细作,成本高。这回有大约一周的时间住在公寓里,有厨房可以自己做饭,所以也实际体验了下各种蔬菜价格,大吃一惊。
我们呆的地方处于郊区小镇,远离大城市,按理说物价应该比东京这样的地方要贵出不少,属于比较偏高的地方了。但即便如此,还是有让我们惊讶的地方,比如蔬菜的价格,包装好的一袋蔬菜一般在150日元,合人民币10元左右,要知道这个价格和北京超市里的包装蔬菜几乎类似,如果在北京选择有机的话,甚至可能更贵;鸡蛋我们买了一盒6个,也是人民币10元,合一个1.5元左右,这个价格在北京算是中等,都算不上贵,北京超市里盒装的鸡蛋恨不得卖到每个3-5元,甚至更贵;甚至包括大米,我们卖了2kg装的,价格在人民币70元左右,合下来1斤约17元,国内的普通米自然价格低很多,但超市的高端米甚至高出这个。平时喜欢吃豆芽,买了一包,和国内包装重量都很接近,人民币2元一袋,国内超市基本在3-4元,都有些惊讶了。
之所以感觉惊讶是因为食品领域的投资我们也一直在关注。近年来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很多人包括自己对正常的价格缺乏感知,总觉得东西做的好,有高端人群的消费需求价格就有上升空间。但这次出来,我觉得国内的食品价格如果要超过日本,还要可长期持续的话基本是不可能的,这应该是个常识。可以短暂超过日本,也可以找到特定人群高消费,但长期可持续是没有基础的。比如,售价3元一个的鸡蛋果真能长期快速成长,一袋20元的新鲜蔬菜能有多大的市场空间?之前还有犹豫,现在几乎不用再看了。
这样倒也好,不再价格上幻想持续提高去做文章的话,就可以在品质和生产效率上做提高,同时通过口感赢得更多消费者。这个应该才是正途,国内食品投资的逻辑和前景都不应该是出现了新的高端消费者,而是在合理的价格逻辑下,能有好品质的产品被现有消费者更好的接受,以后讲高端用户和高价格故事的创业者,暂时可以不听了。
消费升级的未来
东京的这段时间,感受最深的就是我们的消费升级应该更多是平民的消费升级,未必是消费金额的持续增长,而是消费品质的不断提升:持续有更丰富的商品、更高质量的商品、更好的服务、更便捷的零售渠道以及更加理性的消费意识。这样的消费升级,一定是大众需求的升级,而不是迎合一小部分人;也一定是平民消费价格级别的机会,而不是什么高端需求、奢侈品类的机会。
沿着这条主线,几乎可以:从更丰富的商品上看到新品类的出现和被覆盖机会,从进口品到国产的替代,甚至到专门针对国人商品的大规模出现;从更高质量商品上看到性价比持续提升的机会,比如小米、网易优选等很多企业在做类似的事情;从更便捷的零售渠道应该能看到更多专业大店的产生,但前提是商品上的进一步极大丰富,渠道本身具备了设计、品牌和质量把控能力,把产品品牌和零售品牌合二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