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kuba今天开始淅淅沥沥的下雨,虽然几个雪场貌似还开着,小白也不太愿意去了,索性不如在酒店里,休息休息,陪陪娃。
日本泡沫
上世纪90年代的日本泡沫给日本人民留下了巨大的创伤。看着近几年飞涨的国内一线城市房价,是否会有日式泡沫一说国内争论很多。但结论大多还是屁股决定立场,有产者总不会希望预见崩盘的末日,便可以找出来若干不一样的地方,最差也可以多问句即便崩盘了就能买的起吗;无产者自然是无条件无成本的看空了。我自己其实是没有什么像样答案的,虽然也读了很多相关的书,但并没有什么深入的思考。
只是冥冥之中觉得答案多少有些悲观,一是来自于天蝎本身的宿命论因素,偏悲观的成分本身就要多一些;二是我总觉得悲剧也好,泡沫破裂也还,并非来源于经济体,而是来源于人性,既然欧美、香港、日本都无法避免的事情,国内自然也难以避免,这仿佛是最基础的原因。三是这样的悲剧,往往毁掉的是一代人,一个几十年的悲剧。虽然不知道是否是自己这一代,但一旦遇上了就几乎没跑。所以倒不如警醒些,特别是在家庭投资的事情上,未必要通过地产投资去大富大贵,小富即安就好了,即便泡沫起起落落,生活状态也不会受太多影响,同时泡沫破裂时才会是好的投资时机。四是自己对地产投资本身兴趣不大,总感觉不动产投资属于养老性质的投资——坐等增值,坐享其成。而这个世界哪有那么多美好的坐等的事情,看似高回报背后往往是一系列被忽视的因素,流动性、持有成本等等。家庭投资上看我更感兴趣和自己工作结合多一些的,或者干脆少一些可以直接对冲的方式,纵然收益看似不那么确定,但这不才是投资的本质么?从风险里面获取收益,而不是不劳而获。总感觉不劳而获从逻辑上就是错误的。
知乎上有篇关于日本泡沫的长文,图文并茂,非常细致,几乎看了整整一个上午。看完之后,虽然有很多不一致的地方,但相似之处似乎已经足够多了。
最大的相似,实际是对一线城市地产上涨形成的一致性预期,上涨没有天花板,不追以后就再也追不上了。这种预期的一致性才是泡沫的根源,而从这个角度上讲,北上广的现在和东京的当年又有什么差别呢。
東京都湯沢町,五年地价翻6.7倍,地产开发规模12.4倍。这个东京都汤泽町在哪?地处新泻县最南端鱼沼郡, 北邻群马县,距离东京200公里。1982年11月上越新干线开通,1984年11月关越高速通车,从东京新桥站到上越汤泽站由过去2天1夜缩短为84分钟。
是不是和京津冀一体化的北三县、崇礼、保定有点类似?身处白马村,20年前冬奥会的地方,不由得对此地的房价有些兴趣,一查才大吃一惊。
白马村隶属的长野县长野市2016年(平成28年)的住宅均价是每平米4.12万日元,最高8.47万日元,最低2250日元。即便按15的汇率计算,住宅均价人民币2750元,是不是便宜透了?
18年前举办奥运会的平成10年,长野市的住宅均价又是多少呢?11.3万日元,最高18.8万日元,最低1.6万日元。当时的汇率和现在差不多,16左右,均价为人民币7000元。
相比之下,近20年来,这个冬奥会举办地的住宅均价竟然跌了60%,毕竟起点的1998年已经是日本泡沫破裂后的快第十个年头了。相比之下,东京的核心区地价其实还是在上涨的,平成10年的东京千代田区平均住宅价格为每平米157万日元,近10万人民币,20年后的平成28年(2016年)均价为265万日元,均价近18万人民币了,年均涨幅3%。所以,真正决定房价走势的,其实还是人口的聚集效应,人口能保持长期积聚的地区,才会有涨价的动力,这也才是大城市的价值。人口的红利期一旦过去,涨幅就会下来。
接下来相似地方在于政策环境的种种类似,既有相似也有区别。首先是是信贷政策上利率的持续宽松正在变得越来越不可持续。持续宽松的外部环境导致的低利率总是难以长期持续的,一旦外部加息,国内自然也需要加息,会对地产价格形成较大的压力;日本泡沫的破灭和利率上行关系巨大,几乎是直接导火索。目前的国内利率政策几乎接近政策底部了,美元加息的概率正在加大,也是非常相似的。当然,国内信贷的疯狂似乎和当年日本依然不可比,至少在限购限贷的环境下,零首付零利率的疯狂还尚未出现,政策上一直在克制;其次是日元升值时期大量的外部资本流入炒房,导致房价下跌时的疯狂的资本外逃,加速了泡沫的破裂。从广场协议到89年崩盘,泡沫的形成和发酵用了五年的时间,从货币升值带来的便宜感觉买买买到进入疯狂,崩盘之前除了一致的欣欣向荣之外似乎并无异常,毕竟面对一个更佳美好和加速实现的未来,有什么问题吗?没有。相比国内之前人民币升值期间的大量资本涌入,但升值幅度远不及日本的一倍,仅仅1/4左右,时间更为漫长,好在经济并未因此快速过热,反而是自身因素在冷却,如果要看升值带来的股市高点的话,无疑应该是2007年的那次了。目前汇率进入贬值区间,资本外逃压力也很大,好在处于管制范围,不至于出现雪崩式外逃,但迹象何其类似。此外,也有人把日本泡沫归咎于92年出台的地价税,进一步加重了房产持有成本,和国内目前呼之欲出的房产税如初一辙,这几乎是方向非常确定、我们有生之年必然能看到的一件事了。泡沫之后的日本,租房实际比买房已经更普遍,这一现象,不仅在日本,在欧洲也类似,这会是未来的方向吗?原因无外乎房产持有成本的问题,以及房产投资的证券类替代品的大量出现,直接持有不动产本身的投资属性正在消失,逐渐被证券化后的不动产证券所取代。
而这几点,相比起国内来,顶多是我们的泡沫可能在政策的克制下面小一点,我们的资本外逃造成的影响小一点,地价税房产税造成的冲击缓慢一点,持有房产和证券化的速度慢一点。但方向不还是确定的吗?甚至我本身在怀疑,这些看似克制的政策下面泡沫是比想象的小了一点,但未来真正爆出来的话,也会是小的吗?毕竟,太多的案例说明不出问题一切都好,出了问题爆出来的往往小不了太多,你会发现政策下面暗度陈仓的比比皆是,各种违规显而易见。
我倒不是希望国内地产的崩盘,毕竟经济危机会是一场全民族的悲哀和倒退,尤其是还处于发展中的中国,不仅会把多年的发展成果付之一炬,更为艰难的是想要重新回到增长的轨道上会极其艰难。经济陷入停滞或者倒退,就会是我们现在看到国外不少地方的萧条和落寞,不再生机勃勃了。
回归现实
最近几年一直在世界各地走走看看,相比较国内总是没那么多的增长,没那么多的生机勃勃,看到的更多是美景和萧瑟。回到人类社会的现实的话,越来越感觉增长可能本身就是极其稀缺的存在,特别是在新技术没有重大突破的时候,缓慢增长甚至不增长、停滞本身似乎并不是种倒退,而是常态。
就像这样静静地在白马村的日子里,周围满是美景和萧瑟,虽然20年前办过冬奥会,房价也曾飙涨过,但始终还是一个不足万人的小城,房价理性地停留在3000元上下;虽然每年也有两百万的观光客,其中一百万人次的滑雪者,但这些短暂停留的人其实很少留下来,旺季过去,一切回到现实。这样去比较的话,其实国内除了发展快的北上广和长株三角,回到山西,或者去到一些边远之地,也会让我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纵然街道宽阔,楼宇高大,但不外乎人烟稀少,时光放佛停滞,远不是大城市里的忙忙碌碌。这可能更接近我们人类社会的现实,就是人少的地方增长自然就慢,人口正在通过迁移这种用脚投票的方式来对地区的繁荣作出选择。
我有时候会很好奇人类社会产生的自然分层,大城市里忙忙碌碌,生活成本高,收入也更高些;小地方非常休闲,生活成本低,收入也不高,二者在幸福感上可能差距并不大。于是,有些人选择了固守大城市,有些人选择了回到二线、三线、甚至更基层的地方,我们人类社会也变得不那么单一了,既有安静之所,又有喧闹之地。
最近几年的投资经历让我其实开始更冷静地看待这些看似稀松平常,缓慢增长,但一旦回到项目本身总会预见成长激进的事情。如果我们社会的本源就是靠代际间的缓慢累积前进的,快速成长本身就极为稀缺,不应该是一个人人都能讲的故事。反倒是那些可以讲高成长故事的人,本身应该也能够看穿这人类社会的缓慢本质才对,而这样的洞见者和行动者,又何其之少。
其实这样的缓慢增长本没有什么,时光如梭,各种忙碌之中很多人一辈子也不会意识到这个,也体会不到由此带来的困惑或苦痛。倒是自己,带着天蝎般的悲观总感觉一生碌碌无为的话有些不尽人意,总是想能看穿这人世的本质,将有限的生命过的更有意义一些,未必要在历史上作出什么贡献,但总是要能在晚年的时候回忆起来显得深邃而有洞察的吧。投资的好处便是做好选择做好播种,便可以期待时间之花的盛开,每年为数不多的投资决定背后,累积几十年便可能是个新一代商业帝国的形成,无所谓自己赚多少钱,能看着帮助过的,一起工作的企业家在历史上作出贡献,本身就很有价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