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上肯定没有任何随随便便的成功,一直以为星巴克本来就是今天的样子,没想到读完星巴克的故事才发现,星巴克的故事其实非常曲折,并不是开店那么简单,经历几次转型、经历几次青黄不接的时刻,真是非常厉害的CEO才能坚持下去的事情。从一路走来的故事来看,这真是对人要求极为苛刻的创业:不仅要能敏感发现机会并敢于投入的坚定执行力,而且要有极高的发现拉拢人才的说服能力、极好的融资能力、管理能力,否则就没有今天的星巴克。
- Howard在75年大学毕业,毕业第六年的时候28岁,工作和生活状态都很舒服了。工作之余,关注到星巴克订购了大批咖啡研磨机——一个大客户吧。于是当年81年去出差拜访,被浓郁的新产品、创始人团队的专注深深吸引,看到了全新的发展空间,能帮忙把这家优秀的公司运营的更好,决定加入。
- 次年的82年实际是被拒绝了,经过反复争取才算入职,一年后83年在意大利被浓缩咖啡吸引,看到商业机会。
- 但公司在84年收购了同样经营咖啡豆生意的竞争对手,负债搞得很难受,当年开始了第一家浓缩咖啡吧的尝试——开始卖饮品,而不是只卖豆子了。虽然生意很好,但却和星巴克原有文化产生了冲突,只好第二年开始艰难创业了,这一年是1985年。
这其实是毕业十年终于找到了创业方向的故事,更为难得的是已经有过成功的尝试了。Howard从发现机会到被赶出来创业,在咖啡店工作了三年,咖啡吧的尝试了半年左右。创业之前必要的储备还是非常需要的,并非白纸上直接开工;小规模的尝试也是需要的,试完再决定是否去做;当然更需要的内心的准备——时间会久一点,要有耐心。
- 1984年12月离开星巴克,老东家给了15万的天使投资,计划融资170万,计划开一家“天天”咖啡店也需要40万。于是去意大利融资,计划搞100万,以失败告终。
- 凑齐40万美元已经是1986年的1月了,32岁。不仅仅是离职1年之后,这年还恰逢儿子出生。40万之中,老东家15万,一个内科医生10万,以及一个金融公司的高管及客户。4月,首家店开业,虽然销售超出预期,但盈利还需要很长的时间,还需要继续找钱。6月份,又融到了20万,但到了8月,虽然生意很好,但也只融到了一半,签了第二家店面的合同,还不知道拿什么付款。之后拜访了西雅图的三巨头,总算拿到了75万。先后从30个投资者中募集到了165万,最大的几个分别投资75万、20万、15万、10万。
- 1985年底的一个电话才接触上戴夫,之后就迅速谈拢合作,成为第一个合伙人,很好的COO,直接搞定了1986年4月的首个店面开业。10月份第二个店面开业,在市中心,次年4月,第三个店面开业,不过在加拿大。
- 1987年3月,老星巴克要以400万美元对外出售,6家店面。文化相融、优势互补,必须接手,只是融资不易,成功融到380万美元。7月,终于搞定融资,成功收购,改名星巴克。
- 这年公司亏损33万美元,1988年继续融资390万美元,每股3美元,但亏损扩大一倍至76万美元;1989年亏损扩大到1200万美元。1990年VC融资1350万美元,每股3.75美元,扭亏为盈。1991年融资1500万美元,这年销售额5700万美元,1992年公司上市,发行价为17美元,P/E超过60倍,融资2900万美元,市值2.7亿美元(利润450万?)。对于1988年入股的早期投资人,4年收益近5倍。
创业不易,融资不易,发展不易,没什么容易的——人才和融资都非常关键,特别是融资,每一次融资没搞定都可能是星巴克无法持续下去的原因。
最近在思考一些零售方向的机会,因此是特别有感触的一本书。边摘录边唠叨吧。
杰瑞的商业哲学:首先,每个公司必须代表某样东西,星巴克代表的不仅是优质咖啡,而是让创办者陶醉其中的深度加工法,它使产品超凡脱俗而且货真价实。其次,你不能仅仅向顾客提供他们想要的东西。如果你能给予他们某种并不熟悉而又超乎他们品味的东西,就能给他们带来全新发现的兴奋感,并将他们与你结为一体,培养他们的忠诚度。
公司的产品应该有更高要求——代表品类,或者代表文化,不应该只是产品本身。要超越顾客预期,提供更好的品味,刺激兴奋感。非常有益的法则,没想到在星巴克只卖烘焙咖啡豆的时候就有这样深刻的理念,虽然并不足以有太大的成功,但也是立足之本。这类特色的产品目前并不稀少,大量小众的品牌都属此类,值得关注。
杰瑞,我说,这不是我的问题,是你的问题,是关系到星巴克生死的大问题,这是你的公司,你的愿景,你是唯一可以实现这个愿景的人。人是需要有点儿勇气的,你也是。别让他们动摇你的信心。
自那以后的15年里,我一直在想,如果我当时就此认命,接受他们的决定,那会怎么样?大多数人被一份工作拒绝时都会转身而去。
同样的事情在我的生活中陆续发生着,只是问题不同、表现形式相异而已。有许多次,我一遍遍地被告知已经没有可能了,但我还是会使出浑身解数去争取、去辫说,最终让事情获得转机。
生活往往是一连串的错失组成的,这里面我们归结为运气的东西,说到底并非完全处于运气。其实,该做的就是抓住当下,为你的未来负责。你得有这种精神,敢于直面人所不见,追设人所不逮。无论谁说不行,都要坚持自己认定的路。
没有一桩伟大的成就仅靠运气就能行。
一个很小的事例——应聘职位已经被拒绝,没有放弃,继续争取,Howard争取到了。太多的人太容易放弃,太容易服输,没有能再多想想办法扳回一局。
我觉得我的这个改变与我的梦想完全一致,也符合我最早的向往:即为我和家人做些事情,做些独特的事情,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我们必须给自己创造机会,并且在别人尚未看到机会的时候就做好起跳的准备。
梦想才是最好的驱动力。
在募集资金的那几年,我和242个人谈过话,其中217个人对我说不,那真是一段让人感到非常低贱的日子。
最难的还是要保持自己不气馁的精神。实际上,你必须成为一条变色龙。在那些让你沮丧到极点的人面前,你还得表现出像你的第一次会面时一样的新鲜感和满怀信心的样子。
对于即便非常伟大的公司,早期融资也并不容易。更难能可贵的实际是Howard的精神,永不气馁,永远保持新鲜感和满怀信心。
在20世纪90年代,咖啡吧成了人们社交活动的一个重要地点,因为他们需要一处不受骚扰的聚会地点,一个工作和家庭之外的“第三空间”。雷 .奥登伯格写过一本证明这个需求的专著,就是1989年出版的《第三空间/The Great Good Place》
奥登伯格的理论时,人们需要有非正式的公开场所,他们可以在那儿聚会,把工作和家庭先放一边,放松下来聊聊天。德国的啤酒花园、英格兰的酒吧、法国的咖啡吧就为人们创建了这样的场所。这些场所为人们提供了一种中间地带,在那儿,所有人都是平等的,谈话是主要的活动。美国过去也有这样的场所,比如小酒店、美容店,但随着美国的郊区化,这些场所慢慢消失了。美国也已经处于丧失人际交往的危险之中。
奥登伯格认为,没有这样的场所,都市地区就无法培育出各种人际往来以及各色人等的交流接触,而这些恰恰代表着一个城市的本质。由于失去了这类场所,人们只能被限制在自己的小圈子里。
这确实是种新衍生的朴素需求——线下交流的需求。美国郊区化导致的30年前的人际交往的丧失危险,和今天国内在互联网浪潮下人际交往大多线上完成的丧失危险也很一样,当然这样的场所可以是烤串、可以是咖啡,也还可以是其他——这个领域的新机会,依然值得思考和关注。
当你创建一个企业时,不管规模大小,关键是要意识到,计划完成的时间往往比你预计的时间要长得多,代价也要大得多。如果你有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你就必须考虑到:当下的投入务必要比收益多,哪怕销售额在飞速增长。如果你聘用了有经验的主管,装备了超前的设备,而且制定出渡过艰苦创业时期的清晰计划,那就可以说,你已经为企业挂更高速的档位做好了准备。
很有价值的建议,无论是对于投资人还是创业者。
对于任何一个经营企业的人,我想给出的劝告是:一旦你想好了要做的事情,就应该去找一个有从业经验的人。不仅要找一个有才华的主管,而且她的经验和专业还可以指导你,他们知道什么地方可以找到矿藏。
其实,他们不来找你,你不妨想方设法去找他们,和一个真正的智者在一起,你别怕暴露自己的脆弱,也别怕承认你未曾觉察的无知。当你坦率承认自己的弱点并请求指导时,你就明白他人能够给予你的帮助有多么大了。
对自己也很有帮助的建议。当下的我们,也需要在人上面继续提升——找到知道金矿的人,坦率承认弱点并请求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