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神Paul Graham的文集,没想到之前还是个画家,更没想到画家、黑客和投资有如此内在共同的地方,也难怪其投资做的很好,能够成为大神了呢。多年前没读下去,这次一口气读完,收获还很大,可见相应的成长和状态变化了。照例做些摘要。
1. “如果智力本身与“受欢迎”无关,为什么聪明的小孩一直不受同龄人的欢迎呢?我认为,答案就是他们真的不想让自己受欢迎。如果当时有人告诉我这个答案,我一定会嘲笑他。在学校里不受欢迎,你的日子就很难过,有人甚至因此自杀。所以,要是你跟我说,是我本人不想受欢迎,那就好比你在说,我在沙漠里快渴死了,却又不想喝水。别搞错了,让自己更受欢迎,这才是我要的。但是事实上,我并不是那么强烈地渴望这个。我更想追求的是另一件事情——聪明。这不仅仅意味着在学校得到好成绩。我真正想要的是,能够设计奇妙的火箭、写出漂亮的文章、理解编程原理。一句话,我想要做伟大的事情。
这个很有意思,不受欢迎其实是种主动选择。
2. 我认为,真实世界的关键并非在于它是由成年人组成的,而在于它的庞大规模使得你做的每件事都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效果。学校、监狱、上流社会的女士午餐会,都做不到这一点。这些场合的成员都好像关在封闭的泡沫之中,所作所为只对泡沫内部有影响,对外部没有影响。当你所做的事情能产生真实的效果,那就不仅仅是好玩而已了,发现正确的答案就开始变得重要了,这正是书呆子的优势所在。你马上就能联想到比尔·盖茨。他不善于社交是出了名的,但是他发现了正确的答案,至少从收入上看是如此。真实世界的特点是,它极其庞大。如果总体足够大,即使是人数最少的少数派,只要聚集在一起,也能产生可观的力量。
真实世界的关键是庞大的规模,意味着无限的放大作用,让持续的小努力也能得到极大的回报。
3. 事实上,在我知道的所有行业中,黑客与画家最相像。黑客与画家的共同之处,在于他们都是创作者。黑客和画家都是试图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他们本质上都不是在做研究,虽然在创作过程中,他们可能会发现一些新技术(那样当然更好)。创造优美事物的方式往往不是从头做起,而是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做一些小小的调整,或者将已有的观点用比较新的方式组合起来。这种类型的工作很难用研究性的论文表达。那么,为什么大学和实验室还把论文数量作为考核黑客工作的指标呢?这种事情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比如,我们使用简单的标准化测试考核学生的“学术能力倾向”。这样的考核容易实施,而容易实施的考核总是首先被采用。
创作者,而不是研究者。关键是将现有成果以新方式组合起来。
4. 唯一有效的外部考核就是时间。经过岁月的洗礼,优美的东西生存发展的机会更大,丑陋的东西往往会被淘汰。不幸的是,这种考核需要的时间可能比一个人的生命还要长。塞缪尔·约翰逊说过,人们对一个作家的评价,需要100年才能达成一致。你必须先等他的那些有影响力的朋友都死了,然后再等他的追随者都死了,才能对他有一个公正的评价。
黑客如何才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认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是一个几乎所有创作者都知道的方法:找一份养家糊口的“白天工作”。意思是,你有一份为了赚钱的工作,还有一份为了爱好的工作。几乎所有的创作者在职业生涯的早期都有一份“白天工作”。画家和作家尤其显著。如果幸运的话,你能找到一份与你的“真正工作”非常相关的“白天工作”。我们面试程序员的时候,主要关注的事情就是业余时间他们写了什么软件。因为如果你不爱一件事,你不可能把它做得真正优秀,要是你很热爱编程,你就不可避免地会开发你自己的项目。
时间才是真正长久的考验,业余时间体现的才是真正的热爱,。
5. 普通黑客与优秀黑客的所有区别之中,会不会“换位思考”可能是最重要的单个因素。有些黑客很聪明,但是完全以自我为中心,根本不会设身处地为用户考虑。这样的人很难设计出优秀软件,因为他们不从用户的角度看待问题。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换位思考”的能力有一个好方法,那就是看他怎样向没有技术背景的人解释技术问题。
所谓“时尚”,本质上就是自己看不见自己的样子。好比我们在地球上,却感觉不到地球在动。但真正令人惊恐的是,流行一时的不仅有衣服,还有道德观念。明明是专横武断、毫无依据的错误观点,但是大多数人却深信不疑,受到影响而不自知。这是非常危险的。流行的衣服,其实是很难看的衣服;流行的道德观念,其实不是善而是恶。
很深刻的启示。流行的东西往往是不好的,而不是好的。
6. 一想到现在我们言之凿凿的东西,在未来人们的眼里却是荒诞不经,怎能不令人感叹呢!如果未来有人坐着时间机器来到我们这个时代,哪些话是他小心翼翼避免说出口的?如果我们可以通晓未来,那么找出当代的那些表面上正确、实际上可笑的想法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幸运的是,我们可以找到一种几乎有同样效果的替代方法:回顾过去。我们可以去找那些过去被认为理所当然,如今却被认为不可思议的事情,这是用来找出我们自己正在犯下的错误的第三种方法。
优秀作品往往来自于其他人忽视的想法,而最被忽视的想法就是那些被禁止的思想观点。举例来说,自然选择学说是一种伟大的理论。它的观点非常简单,你会奇怪为什么以前没有人想到。这是因为它与传统观点的差异实在太明显了,可能引发轩然大波,所以其他人不敢去想。达尔文也因此不得不非常小心,他只想当一个生物学家,不想陷入宗教争论。不管是哪一个原因,看来存在一个很清晰的关联关系:智力越高的人,越愿意去思考那些惊世骇俗的思想观点。这不仅仅因为聪明人本身很积极地寻找传统观念的漏洞,还因为传统观念对他们的束缚力很小,很容易摆脱。从他们的衣着上你就可以看出这一点:不受传统观念束缚的人,往往也不会穿流行的衣服。
做一个与众不同的异端是有回报的,不仅是在科学领域,在任何有竞争的地方,只有你能看到别人看不到或不敢看的东西,你就有很大的优势。眼下的美国汽车工业对于市场份额下降怨天尤人。但是,这件事再明显不过了,任何人只要略做观察,就能迅速说出美国汽车公司走下坡路的原因:它们生产烂车。训练自己去想那些不能想的事情,你获得的好处会超过所得到的想法本身。如果你能“远远地”跳出传统思维,提出让别人一听就脑袋轰一声炸开的惊人观点,那么你就在“小小地”跳出传统思维方面不会有任何困难。要知道,人们把后面的这种情况称为“创新”。”
如果你的数学不好,那么你自己会知道,因为考试的时候你得不出正确答案。但是,如果你的思想很保守,你自己不会知道,而且你很可能还会持有相反的看法。请记住,所谓“流行”(传统观念也是一种流行),本质上就是自己看不见自己的样子。否则就不会有流行了。对于那些被流行抓住的人,流行就不再是流行,而是应该要做的正确事情。只有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观察到人们观念的变化,发现流行(也就是人们自以为正确的事情)到底是什么。时间就是一种产生距离的简单方法。实际上,新的流行让旧的流行更容易被观察到,因为对比之下,旧的流行会显得很荒唐。想要摆脱你自己的时代的流行,需要一点自觉。没有了时间所产生的距离,你不得不自己创造距离。你不要让自己成为人群的一分子,而要尽可能地远离人群,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特别注意那些被压制的思想观点。很少有人鼓励你继续成长,变成一个怀疑和抵制社会错误潮流的人。如果自己就是潮水的一部分,怎么能看见潮流的方向呢?你只能永远保持质疑。问自己,什么话是我不能说的?为什么、
今天很多我们笃定的东西,是会被未来人嘲笑的,是未来人眼中我们这代人的地心说。这点还真是很深刻和警醒,不要对当下沾沾自喜。要有发现真相的能力,去寻找真相,关注那些看起来不可能的事情。
7. 如果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公民自由的关系画成图,你会发现它们是很清楚的正相关关系。公民自由真的是国家富强的原因,而不是结果吗?我认为是的。在我看来,一个人们拥有言论自由和行动自由的社会,往往最有可能采纳最优方案,而不是采纳最有权势的人提出的方案。专制国家会变成腐败国家,腐败国家会变成贫穷国家,贫穷国家会变成弱小国家。经济学里有一条拉弗曲线(Laffer curve),认为随着税率的上升,税收收入会先增加后减少。我认为政府的力量也是如此,随着对公民自由的限制不断上升,政府的力量会先增加后减小。
民主制度、自由带来的是财富机会,改革开放之所以成功的基础。
8. 大公司的做法不是立刻实现新功能,而是先对新功能做一个计划。我们在Viaweb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而遇到了麻烦。投资者和分析家会问,你们对未来有何计划。真实的回答是,我们没有任何计划。我们有改进的想法,但是如果我们想到应该怎么改进,就已经把它实现了。计划这个词,只是将构思束之高阁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只要想到好的构思,我们就立刻着手实现。此外,向一个项目增加人手,往往会拖慢项目进程。随着参与人数的增加,人与人之间需要的沟通呈现指数式增长。人数越来越多,开会讨论各个部分如何协同工作所需的时间越来越长,无法预见的互相影响越多越大,产生的bug也越多越多。幸运的是,这个过程的逆向也成立:人数越来越少,软件开发的效率将指数式增长。我不记得我们在Viaweb开过讨论如何编程的会议。步行去吃午饭的路上,我们就能把该说的话说完,从来没有例外。
大公司的问题就是通过计划把新思路放弃了,人数增加带来的巨大熵增。创业公司向大公司学习要特别警惕别学到这些糟粕。
9. 为什么桌面电脑大获全胜?主要是因为它们的软件更出色。为什么它们的软件更出色?原因可能是这些软件是小公司写出来的。许多人没有意识到最早的创业公司是多么脆弱和踌躇。许多创业公司的出现完全出于偶然。为大型机开发软件要求大量的前期投入。买一台开发用机已经很贵了,而且因为客户是大公司,所以你还需要一支看上去很气派的销售队伍,这样才能把软件卖出去。把桌面电脑推入主流市场的软件是VisiCalc,它是第一个电子表格程序,是由两个人在自家阁楼里写出来的,它能做到大型机都做不到的事。在那个时候,VisiCalc太先进了,人们为了能够使用这个软件,纷纷去购买苹果电脑。这标志了一个新时代的开始,桌面电脑开始成为主流,因为许多创业公司为它写软件。
成本下降带来了小公司创业和成长的机会,没有小型机,就没有软件世界,就没有互联网。
10. 如果你是一个黑客,并且梦想自己创业,可能会有两件事情令你望而却步,不敢真正开始采取行动。一件是你不懂得管理企业,另一件是你害怕竞争。可是实际上,这两件事都是没有通电的电篱笆。首先,管理企业其实很简单,只要记住两点就可以了:做出用户喜欢的产品,保证开支小于收入。只要做到这两点,你就会超过大多数创业公司。随着事业的发展,你自己就能琢磨出来其他的诀窍。其次,让我们来看看竞争。你所害怕的大概不是与你一样的黑客,而是那些像模像样,有着办公室、商业计划、销售员的公司,对不对?可是实际上,他们害怕你胜过你害怕他们,而且这一点上,他们并没有错。几个黑客搞懂如何租用办公室,或者如何雇用销售人员,要比那些公司搞懂如何正确写出软件容易得多。
好产品+正向现金流,无惧任何竞争。
11. 从经济学观点看,你可以把创业想象成一个压缩过程,你的所有工作年份被压缩成了短短几年。你不再是低强度地工作四十年,而是以极限强度工作四年。在高技术领域,这种压缩的回报尤其丰厚,工作效率越高,额外报酬就越高。创业公司不是变魔术。它们无法改变创造财富的法则,它们只是代表了财富创造曲线远端上的一点。这里有一个守恒定律:如果你想赚100万美元,就不得不忍受相当于100万美元的痛苦。比如,你终生为邮政局工作,省下每一分工资,那也是赚到100万美元的一种方法。可是,不难想象为邮政局工作50年是何等漫长的压力。创业公司将你所有的压力压缩到三四年。承受较大的压力通常会为你带来额外的报酬,但是你还是无法逃避基本的守恒定律。如果创业那么轻松,那么所有人就都去创业了。”
非常有趣的观点,痛苦守恒定律,想赚更多就必须承担更多痛苦。
12. 财富是最基本的东西。财富才是你的目标,金钱不是。但是,如果财富真的这么重要,为什么大家都把挣钱挂在嘴边呢?部分原因是,金钱是财富的一种简便的表达方式:金钱有点像流动的财富,两者往往可以互相转化。交换媒介的优点是,它使得交易可以进行下去。缺点是,它往往模糊了交易的实质。人们觉得做生意就是为了挣钱,但是金钱其实只是一种中介,让大家可以更方便地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大多数生意的目的是为了创造财富,做出人们真正需要的东西。
要致富,你需要两样东西:可测量性和可放大性。你的职位产生的业绩,应该是可测量的,否则你做得再多也不会得到更多的报酬。此外,你还必须有可放大性,也就是说你做出的决定能够产生巨大的效应。CEO是一种同时具备可测量性和可放大性的工作。公司的表现就是CEO的表现,所以它具备可测量性。CEO的决策决定了整个公司的方向,所以它具备可放大性。我认为,任何一个通过自身努力而致富的个人,在他们身上应该都能同时发现可测量性和可放大性。
有一个办法可以发现是否存在可放大性,那就是看失败的可能性。因为收入和风险是对称的,所以如果有巨大的获利可能,就必然存在巨大的失败可能。CEO、电影明星、基金经理、运动员的头顶都悬着一把宝剑,随时可能掉下来。一旦他们搞砸了,他们就完了。如果你有一个令你感到安全的工作,你是不会致富的,因为没有危险,就几乎等于没有可放大性。
如果你想同时具备可测量性和可放大性,只需要成为某个攻克难题的小团体的一部分就可以了。小团体=可测量性。就算你无法测量每个员工的贡献,但是你可以得到近似值,那就是测量小团队的贡献。这就是创业公司的真正意义。理想情况下,你与其他愿意更努力工作的人一起组成一个团队,共同谋取更高的回报。因为创业公司的团队往往是自发形成的,所以他们对彼此贡献的评估要比一般的小团体更准确。乔布斯曾经说过,创业的成败取决于最早加入公司的那十个人。我基本同意这个观点,虽然我觉得真正决定成败的其实只是前五人。小团队的优势不在于它本身的小,而在于你可以选择成员。创业公司为每个人提供了一条途径,同时获得可测量性和可放大性。因为创业公司是小团队,所以具备可测量性。因为创业公司通过发明新技术盈利,所以具备可放大性。
财富取决于可测量性和可放大性,创业也是如此,创业公司就是典型的代表。这点说起来特别深刻,失去可测量性,或者失去可放大性,本身是和创业相违背的,也可能会注定失败的。
13. 选择公司要解决什么问题应该以问题的难度作为指引,而且此后的各种决策都应该以此为原则。Viaweb的一个经验法则就是“更上一层楼”。因为那些问题连我们都觉得这么困难,那么竞争对手就更会认为是不可能解决的。这不仅是创业公司运作的好方法,更是创业公司的本质。风险投资商(VC)知道这个道理,为它起了一个名字——进入壁垒。也就是说,你为竞争对手设置的壁垒有多高。
另一条潜规则是,创业的付出与回报虽然总体上是成比例的,但是在个体上是不成比例的。我在前面说过,对于个人来说,付出与回报之间存在一个很随机的放大因子。你努力30倍,最后得到的回报在现实中并不是30倍,而是0到1000倍之间的一个随机数。创业公司不像能经受打击的黑熊,也不像有盔甲保护的螃蟹,而是像蚊子一样,不带有任何防御,就是为了达到一个目的而活着。蚊子唯一的防御就是,作为一个物种,它们的数量极多,但是作为个体,却极难生存。
难度本身就是壁垒,所以要啃硬骨头,否则就没壁垒。回报和付出难成正比,生存是创业公司的前提。
14. 潜在的买家会尽可能地拖延收购。收购这件事最难的地方就是让买方真正拿出钱。大多数时候,促成买方掏钱的最好办法不是让买家看到有获利的可能,而是让他们感到失去机会的恐惧。对于买家来说,最强的收购动机就是看到竞争对手可能收购你。我们发现这会使得CEO们连夜行动。次强的动机则是让他们担心如果现在不买你,你的高速成长将使得未来的收购耗资巨大,甚至你本身可能变成一个他们的竞争对手。
务实的促成收购的技巧,不是买了能获利,而是要让买家恐惧失去。
15. 你必须时刻牢记的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创造人们需要的东西,也就是创造财富。如果你想通过创造财富使得自己致富,那么你必须知道人们需要什么。很少有公司真的关注如何使顾客更满意。
事实上,财富与金钱是两个概念。金钱只是用来交易财富的一种手段,财富才是有价值的东西,我们购买的商品和服务都属于财富。你到海外旅行时,不用看当地人的银行账户就会知道你来到的是富国还是穷国。你只要看看他们的财富就行了:建筑、街道、服装、健康状况等。
财富才有价值,金钱不是。
16. 创造有价值的东西就是创造财富。你最好先搞清楚什么是财富。财富与金钱并不是同义词。财富存在的时间与人类历史一样长久,甚至更长久,事实上蚂蚁也拥有财富。金钱是一种历史相对较短的发明。
财富从何而来?人类创造出来的。在控制程度更高的社会,统治者和官僚阶层用税收代替直接充公。但是,根本的一点并没有变,那就是致富的方法不是创造财富,而是以统治者的强权进行搜刮掠夺。创造财富真正取代掠夺和贪污成为致富的最佳方式,并不是发生在中世纪,而是发生在工业革命时代。至少在英国,当更快的致富方式出现后,贪污才逐渐不流行了。
17世纪的英国很像今天的第三世界,当官是公认的发财职业。那个年代要赚大钱仍然主要通过贪污,而不是经商。到了19世纪,情况就变了,虽然存在大量贪污受贿,但是政府逐渐被一些将良心和名誉看得比金钱更重要的人所控制。技术的发展使得通过创造而积累财富的速度第一次有可能超过通过偷窃而积累财富的速度。19世纪典型的富人不是宫廷朝臣,而是实业家。
只要你压制收入差距的扩大,不管是用偷窃私人财产的做法(封建社会),还是用高额税收的做法(某些现代政府),最终结果看来都是一样的,那就是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变得更贫穷了。
实业、企业家创造财富,可以减少腐败。收入差距也有其正面意义。
17. 好设计是简单的设计。从数学领域到绘画领域,你都可以听到这种说法。在数学中,它表示简短的证明往往是更好的证明。特别是对于数学公理来说,少即是多。在编程中,这种说法也基本适用。对于建筑师和设计者,它意味着美依赖于一些精心选择的结构性元素,而不依赖于表面装饰品的堆砌。”
当你被迫把东西做得很简单时,你就被迫直接面对真正的问题。当你不能用表面的装饰交差时,你就不得不做好真正的本质部分。
好设计是永不过时的设计。只要没有错误,每一个数学证明都是永不过时的。所以,数学家哈代才会说:“丑陋的数学在世界上无法生存。
好设计是模仿大自然的设计。我不是说模仿大自然这种行为本身有多么好,而是说大自然在长期的演化中已经解决了很多设计问题。所以,如果你的设计与大自然很接近,那么它基本上不会很差。
模仿与剽窃并不相同。如果一部小说写得好像真实生活的再现,没人会提出异议。
好设计的要素:简单、直达本质、永不过时、模仿大自然。
18.大公司可以互相模仿,但是创业公司就不行。我觉得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尤其是一些创业者。如果你掌管一家大公司,只要每件事都做到大公司的平均水准,你就能得到大公司的平均结果,也就是每年成长大约10%。如果你掌管创业公司,你把每件事都做到平均水准,就能得到平均结果。问题在于,小公司的平均结果就意味着关门倒闭。创业公司的生存率远低于50%。所以,如果你掌管创业公司,最好做一些独特的事情,否则就会有麻烦。
大公司可以模仿,小公司必须创新才能活。
19. 设计与研究的区别看来就在于,前者追求“好”(good),后者追求“新”(new)。我认为这两条道路最后会发生交叉:只有应用“新”的创意和理论,才会诞生超越前人的最佳设计;只有解决那些值得解决的难题(也就是“好”的难题),才会诞生最佳研究。所以,最终来说,设计和研究都通向同一个地方,只是前进的路线不同罢了。不过,就算你的设计针对的是最高端的用户,你也一样是设计给人类使用。研究就不一样了。做数学研究时,你不会只为了方便读者理解而故意选择一种更麻烦的证明方式,你只会选择最直接、最简洁的证明。我想,一般来说科学研究都是这样。科学观点不需要服从人类工程学。到了艺术领域,情况就完全变了。设计必须以人为本。设计椅子的时候,你不能只考虑椅子,还必须考虑人体各种千奇百怪的特点,不可能回避掉这一点。所有的艺术都必须迎合人类的兴趣和极限。
设计 vs 研究,设计要好,研究要新。也可能殊途同归。
20. 软件领域以外的人可能没听过“弱即是强”,所以意识不到这种模式在艺术领域普遍存在。几乎所有的美术老师都会告诉你准确画出一个事物的方法,不是沿着轮廓慢慢一个部分、一个部分地把它画出来,因为这样的话各个部分的错误会累积起来,最终导致整幅画失真。你真正应该采用的方法是快速地用几根线画出一个大致准确的轮廓,然后再逐步地加工草稿。
先搭结构,再具体到内容,以免错误累积。这是个很关键的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