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长一段了

很长一段时间了,没有再留下任何文字,虽然内心偶尔也还有一丝写点东西的冲动,但种种原因,总是找不到那种静下来的感觉,每每欲言又止。其实,这一个半月生活还可以,先是赶在端午假期前和毕业一年整的硕士班同学举行了一次大聚会,到场的四十余人之多,如果考虑到当天傍晚下着的大雨和北京城堵爆了的实际情况以及若干同志不远千里从南国飞回京都赴宴的热情,每一次聚会就像一次盛宴。同学大都依然像先前一样熟悉,纷纷感叹一年就这样彻彻底底的溜走了,去年的当时还在喝不完的毕业酒中觥筹交错着,而今,一年也就这样了。若干人都已开始筹备结婚计划或者领证安排,当年多少带些羞涩的女生们而今也开始高谈着你家老公和我家男友,幸福向每个人都走近了一步。或许就是这样,年龄才是真正奇妙的东西,伴随着年龄的变化,那些曾经羞涩的而今落落大方了,那些曾经满天遥想的而今也都实现的七零八落。

晚上聚会散了送路捎了几个朋友回家。到家的时候已经一点多了,第二天是被父亲的电话吵醒的。八点多的时候他打电话问上路了没有,我说昨天睡晚了,迟些走,于是昏昏睡去。再次醒来是姨父打电话问走到哪里了,扯个谎说上路了,但很堵。差不多快中午的时候起来一起吃了早午餐,顺着路找着六环上路。六环很顺,京石很堵,廊琢京昆畅快,石太又堵,顺路还去亲戚家聊了一会,见到父亲的时候已是傍晚。一切还都是老样子,父亲仍旧习惯性地在街门口张望着我们出现的方向,邻居小孩依旧在不懂事地欺负着那条乖乖的大黄狗…当然奇异的是,两天后当我们再次见到这条大黄狗的时候,她已经是三个孩子的母亲了。第二天去看了外公外婆,见到小白都很高兴,妈妈的事情外公刚刚知道,外婆还蒙在鼓里,全家人都在她面前演戏,外婆故意地问大家些问题,也有那么几次某人说漏嘴旁边有人使劲咳嗽的场景,但大抵还是敌不过年龄,外婆毕竟老了,也就那么搪塞过去了。还回了一趟老家,淘气的小白要回北京养荷花,便想挖点河泥带回去,虽然那条河里我从来没见过长过荷花,还是把后备箱的储物盒腾出来装了整整半箱泥,事后回京一个多月了,连片叶子都还没长出来…爷爷奶奶看到小白的时候都很开心,我想也大抵圆了他们的一个梦了,见见未来的孙媳儿,万一那天老去也能走的安稳些。房间妈在世时的房间,还是儿时自己长大的院子,还带着小白参观了我们古老的三层独栋,总能睹物思人,想去坟上看看说说话烧支香才知道一旦阴阳相隔,上坟也只有特定的日子可以。好好的一个家,母亲这一走,便是名副其实的塌了半边天,再也没有家的味道了。

回京时顺路把小妹也带了回来。她今年的高考发挥的不错,但还是离达线有不少的距离,到底是走个三流的学校还是要复读,其中的分量大概只要她才能拎得清。本来算不上太难得选择,对她而言需要考虑的却很多,复读一年,成绩应能提高不少,但却难免睹物思人,感伤其实是种煎熬;走个三本抑或专科,未来的出路会比较艰难。于是我只好想带她在外面的世界多走走多看看,如果她能真切地发现一些值得她辛苦一年煎熬一年的地方,这样的煎熬或许能不那么难受,至于决定也能更决绝些。人都会往前看的,复读是个痛苦的决定,尤其是对于她而言,但多往前看看,要是能明白这样的痛苦必须经历的话,其实也就没那么痛苦了。于是接下来的时间,除了她习惯性地在我们上班外面酷热的日子里宅着之外,我们先是在后海体验了一把人生,就着德国阿根廷那场杯赛荡漾在水面上感想着人生TMD是多么的不靠谱,一点点微小的差异都能让结果涣然不同,更别说稀里糊涂念个三本还是起码念个正规学校了,不仅路径不同,心境也不同,结果当然不同;之后又跑了一把天津,顺着五大道溜啊溜啊,不由得感叹北京居住环境的恶劣,还顺路跑到了天津新港,把车开到了导航地图上的大海中,站到了人类填海造陆的最前沿,看着那些慢慢行驶的航船,一望无际的大海,瞬间一切都能静止下来,大晚上回到意大利风情区的时候被狠狠地宰了一顿,还是最后回京前路边停下来吃了碗五块钱的刀削面才让自己有力气杀回北京;再之后又跑了趟秦皇岛,开车的好处就在于能在短短的时间沿着昌黎黄金海外,把南戴河北戴河老龙头山海关之类的地方全部逛到,虽然小雨一直稀稀拉拉地下,海水多少还是有点凉,但厚厚人工沙滩的海边依旧是煮饺子般的人多的不得了,肯定是没办法和三亚或者越南的沙滩了。秦皇岛是个很漂亮的城市,临回京前还特地去野生动物园转了一圈,由小白同志拍到了上图那只傲慢的不知道什么羊,同素有淡定帝的草泥马比起来毫不逊色。人和动物还是有种天然的感情,否则也不至于见到园子里的种种动物时多少有些兴奋,尤其是能近距离地拍拍或者观察下老虎、狮子,黑熊,也是一种不错的人生体验。玩这一圈,加上北京住的这一段时间,我能感受得到是她的性格也比先前开朗了一些,家务事也都能做好,从发给小白的短信来看,她本身也还有着和我一样的幽默感,于是最后在选择复读的时候,似乎自然而然。对她来说,我想能完整自然地选择先接受痛苦,何尝又不是一种成长?未来的一年,我有信心。

接下来便是上周末,趁着送小白回学校打牌的机会,又到学校坐了一坐。坐在教室的一刹那,心才能彻底静下来,不知自己将来的书房能够实现这样的功效,抑或缘分未尽,有朝一日自己会在此终老?我不知道。校园里瞎逛的时候看到了《独唱团》,于是买了一本。有几篇不错的文章,但文字普遍不是一般的沉重,不少讲述在灰暗的城市或乡下嫖妓的故事,或者无所谓故事只有文字的东西,读起来有点不舒服,其实当下的社会环境还是不错的,相对公平,文学的东西未必要太怜悯天下,甚至“为赋新词强说愁”。唯一有点喜感的文字还是那个所有人问所有人的回答,酸甜苦辣都在其中。当然,肯定,或许是自己OUT先了,自己也不再是曾经的文艺小青年了。

发布在Life. 将该链接存入书签发表评论或留个互链:互链地址.

添加一条评论

你的电子邮件不会被公开或用作其他用途。 标记*的项为必填项。

你可以使用以下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
*

这个站点使用 Akismet 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你的评论数据如何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