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回家开始读《腾讯传》,读了一半,觉得是时候稍微写一下感受了。因为上半部才是腾讯的创业故事,下半部虽然做了更多宏大的工作,战胜MSN, 不断的大收购以及微信推出,但更值得回味的其实还是他们的创业故事。这些故事的反思和学习会归结到一两个看似很简单的问题:
- 如果回到当时的状况,会做出投资腾讯的决策吗?即便投资了,会长期坚定的持有腾讯股份吗?
其实并不是个容易回答的问题,就投资而言,在腾讯当时的状况下,真是需要在非常坚定明确的投资逻辑以及对投资价值的认同。是否长期持有自然也在这个问题的框架下面,能否在这笔投资商找到坚定的信仰。
回到腾讯的当时状况,马化腾的第一个商业计划是在用网络服务BP机的“无线网络寻呼系统”,虽然卖出去几套软件,但赶上手机对BP机的替代潮来临,整体还是惨淡经营。OICQ的计划实际已经是一次转型了,也是一次小尝试,直接的动因是某地方电信的招标,自然不会中标,但是团队还是觉得试试开发出来。我估计最真实的理由可能会是,一定会有人买的,逻辑和当初搞BP机的软件不会差别太远。这个阶段的整个团队实际是个外包软件团队,搞BP机软件,也卖邮箱软件,搭个网站的散活儿也干。如果从此时的团队状态上看,一家几乎毫无特色的外包公司而已。状况似乎还比较一般。唯一的优点可能是团队似乎还算完整,技术团队+销售相对齐全,业务也有了单子,创始人背景也都出身比较正,同学搭伙稳定性也很好。核心上看,小马哥过去不仅对网络情有独钟,也独立搞过商业,算在连环创业者,此外还在当时的大公司里历练了五年多。当时的互联网环境下,应该是个比较强的团队了。
- 投资而言,团队确实是核心,特别是核心创始人。对业务方向上的足够熟悉和沉淀,对商业的相对敏感,团队搭配的相对完善,都不应该缺失。
即便是QQ这个方向上,虽然以色列的ICQ被收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国内已经有三大巨头的类似ICQ了,腾讯依然是个后来者,怎么看都似乎机会不大。还好,别人的产品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才有了QQ的机遇。如果从竞争上粗略地看,几乎没有胜算。比较腾讯的胜算,一是来自于对手的麻痹,二才是自己的微创新。但微创新起多大作用,实际还是看对手能麻痹多久。
- 投资而言,当前竞争状况的分析似乎不难,接下来的态势真的是要靠运气了。所以,合适的介入时间,还是要等产品数据跑起来才好判断。
依然在快速增长中的几百万用户,550万美元的估值。看得见的成本却看不见的收入可能。团队倒是诚实,没讲什么未来的变现故事,直接说不知道。好的迹象也很明显,用户快速增长,网吧里成了使用率最高的工具,甚至出现了印在名片上的现象。IDG和盈科在巨大的不确定性中下了单。
- 投资而言,在看不见财务的确定性之前,业务前景的确定性无疑最重要。业务前景上,要确认业务数据已经规模化,财务越不确定,业务数据所需的规模化量级就应该越高;要能确认在行业的主流趋势上,趋势还将持续;要能确认高速的成长还将持续;要能看到持续高速增长之后的渗透率快速提升和现象级迹象,以及背后的需求动力。
- 投资而言,确定性确认之后,机会难得需要下重注了。MIH进入的时候,QQ已经是1亿注册用户了,估值6000万美元,虽然1年涨了11倍,但从百万级用户增了两个数量级,也还是超值的。
接下来的腾讯故事无意是幸运的,SP时代的来临解决了盈利的问题,在次基础上的新业务推出奠定了新业务,才有了成功上市以及后面的故事。虽然同样的机遇很难遇到了,但历史总有相似的时候,特别是在看不到财务回报的时候,要在业务上看到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