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致股东的信》1810

越是免费的东西,越是难以得到应有的重视。最典型的莫过于巴菲特的股东信,每年一篇,每个字也都能读懂,但巴老传递的思想却难以系统学习。于是,这本劳伦斯 坎宁安的书就非常难能可贵,本来没抱太大希望,但一开始读就欲罢不能了。十几小时的长途航班一口气读完,收获很大,难得这么全面、系统的总结,堪称教科书。更别提那些朴素字眼中饱含的智慧,更令人赞叹。

依惯例,摘些要点。

我们给每一位经理人一个简单的任务,就像如下三种情况一样运营公司:(1)你拥有100%的股份;(2)将公司视为你和你的家族在世界上拥有的唯一资产,并一直拥有;(3)至少在100年的时间里,不可以出售公司或与其他公司合并。作为一种推论,我们告诉这些经理人,不要让任何会计因素影响他们的决策,哪怕是一丝一毫的影响。我们希望我们的经理人考虑什么是重要的,而不是考虑什么被认为是重要的

董事会与公司高管 p76

股东和经理人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虽然研究很多,但在实践上依然是信息不对称难题。所以最好的方式其实是找到值得托付的人——巴老所提的方法创造了最优环境,如果这样条件人还是不行,那就真的不行,必须更换了。其实是最简方法。

我仍不住要说,连耶稣基督都比这些抗议团体还要了解(董事会)独立性的意义,他提到:“你的财富在哪里,你的心就在哪里。” 以圣经的标准来衡量,伯克希尔的董事会堪称典范:(a)每位董事至少将400万美元以上的身家放在伯克希尔;(b)没有任何股份是靠股票期权或赠予获得;(c)董事们领取的酬劳相对于自身的年收入都极其有限了;(d)虽然有一套公司赔偿机制,但我们没有为董事安排任何责任保险。在伯克希尔,董事们与所有股东在一条船上。

公司治理,p70

经理人、董事和股东利益一致的最好方法莫过于此,不要觊觎股东赋予的公司财产,而关注于财富创造。虽然窃取是比创造更为简单和可靠获得财富的方法,但这样的思路不可取,这样人的也多是道德观低下,眼界短浅的无能之辈,要远离。

我经常设身处地地想,导演伍迪艾伦在他的一部电影中说过的话:“历史上不止一次出现过这样的情况,人类面临十字路口的抉择。一条道路通往失望和彻底的绝望,另一条通往完全的灭绝。让我们祈祷我们有正确选择的智慧吧。”

以我自己的经历和对其他很多公司的观察,一个良好的管理记录(以经济回报衡量)的产生,更多取决于你上了什么样的船,而不是你划船的效率。如果你发现自己上了一艘长期漏水的船,那么换一艘船所话费的精力可能比修补漏洞更富成效。

企业变化的焦虑 p84

两难抉择,多半是看问题的维度低了,放远点或者提升个维度,答案可能清晰可见。趋势就是这种可增加的维度之一。

当资本回报率平平的时候,一项“投的越多、赚的越多”的投资记录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管理成就,因为即便你是躺在摇椅里运营管理,也可以得到同样的结果。很多公司的高管报酬计划仅仅慷慨地以盈利增长为考量指标,而这种增长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公司的留存利润,也就是截流本应属于股东的利润。

我们奖金的计算是对称的:如果新增投资资本的回报率低于标准,那么差价补部分将记在团队头上,如同记在伯克希尔头上一样。这样双向安排的结果是,如果有回报良好的投资项目,团队将获得可观的报酬;如果资金留在子公司没有好的用途,就将其交给奥马哈总部安排。

公司高管的报酬原则  p99, p109

ROE这样的资金效率、回报效率的指标,即便在成长期也需要核心关注。有时候最大的陷阱就是别诱骗去关注成长,却牺牲了这类核心的灵魂指标。

1973年年中,我们以每股不到企业价值1/4的价格买下了在华盛顿邮报的持股。计算价格/价值的比例并不要求具有非凡的洞察力。大多数分析师本应向我们一样,可以估计到WPC的内在价值介于4-5亿美元,而且每个人都能看到他当时在股市上的市值仅有1亿美元,价格明显低于价值。我们的优势是我们的态度,我们学到成功投资的关键是,在好公司的市场价格低于其价值时出手

财务与投资,p120

经典案例,主要经典在看起来很简单,但大多数人就是不会同样做。遇到类似良机,我们可以怀疑、可以悲观,可以什么都不做,但不代表没有成本,错过类似的大机会本身就是最大的机会成本。所以看懂了,还要行动。

我们愿意无限期地持有一只股票,只要我们预期公司能以令人满意的速度提升内资啊价值。当投资的时候,我们将自己视为企业分析师——而不是证券分析师。

芒格和我共同作出买入并持有的的决定,很明显,这里面有个人和财务因素的综合考虑。我们的态度是,选择适合我们的个性以及我们想要的方式度过一生。丘吉尔说,你塑造你的房子,然后房子塑造你,我们知道何种方式时我们希望被塑造的。为了这个原因,我们宁愿与我们喜欢与尊重的人合作,取得100%的回报,也不愿意与那些无趣或不喜欢的人合作,获得110%的回报

市场先生,p125

企业分析师应该成为买方的新Title。喜欢与尊重是多么重要的品质,能感受到喜欢谁、尊重谁,非常明确地带入感情色彩,感觉是买方工作能深度投入的原因所在。做投资需要这样的人——不仅理性,还能带入感情,而不是食古不化不解风情。

很久以前,芒格和我认为,在一生的投资生涯中,很难做出数以百计的明智决策。我们的策略是,对自己仅仅要求次数有限的聪明,而不是过分聪明。的确,我们现在每年只落实一个好主意

谦逊地认清能力有限,专注再专注。贵精。

以我们的观点看,一个投资者真正的风险衡量在于,应该评估是否在其预期的持股期间,其投资的税后收益总和(包括出售所得)会带给他至少在投资开始之初同等的购买力,加上合理的利率因素。

这种风险无法如同工程计算一样精确,但在一些例子中,可以用一些有用的精确度来判断。与这种评估有关的主要因素有:(1)评估公司长期保持经济特征的确定性;(2)评估公司管理层能力的确定性,包括充分实现企业潜力的能力,以及明智运用企业现金流的能力;(3)公司管理层回报股东而不是回报自己的确定性;(4)购买公司的价格;(5)将会遇到的通胀水平和税率,将会影响投资者购买力的缩减程度。

精确度远比精确可贵。风险和收益同源,风险评估一定程度上也是换个维度评估公司或收益的方法,就如同从产品或市场维度评估公司一样。不做风险评估并不能提高收益,反倒是好的风险评估让人能更容易看清公司和机会。这么看的话,风险评估的目标其实除了评估风险本身,更重要的是把机会看透。

买下具有控制权的公司股份,还是买入上市公司部分流通股,在这两者之间,我们真的没有发现有什么不同。但无论何种情况下,我们都试图买入那些具有良好经济前景的公司。我们的目标是发现那些价格合理的杰出公司,而不是价格平庸的便宜公司。

我们的权益类投资策略与1977年年报中阐述的没有什么变化:我们挑选可流通证券的方法,与我们评估企业进而收购全部股权的方法并无二致。我们要求这家公司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我们能够理解;(2)具有良好的长期前景;(3)具有诚实且能干的管理层;(4)能以非常有吸引力的价格买到。

“价值”投资:多余的两个字, p155

良好经济前景、价格合理的杰出公司。

只有在某一个点上,当公司的投资带来的可观的边际增量回报是,成长才对投资者有利。换言之,只有当资助成长的每一美元长期而言,能创造出大于一美元的市场价值事,成长才对投资者有利。在那些边际回报率低下的公司,成长有损于投资者利益。

最值得拥有的公司是,在一直延伸的时间周期里,可以不断利用增量资本获得很高回报率的公司。与此相反,最糟糕的公司是那些,必须或将会,要求不断的大量资本投入,但回报率低下的公司。

“价值”投资:多余的两个字, p156

成长并非都有利,取决于增量资本的边际回报率。高回报创造价值,低回报毁灭价值。在这个资本寒冬里,温习这样的功课,估计很多人会后悔怎么没早点读到。

这么回过头来看的话,虽然过去也有很多没有盈利模式的公司通过飞速增长实现了巨大的价值创造,几大互联网巨头都如此,但没有盈利模式这样的描述更多实际是“暂时不知道”具体的盈利模式,毕竟广告、产品付费这些盈利方式已经非常古老,所以至少能假设其中的一种并算回来才对——如果未来有更优的方式,自然更好;如果没有,就以假设的古老方式来。需要小心的反倒是按古老方式都算不回来或者过于复杂才能勉强算回来的情况,寄希望于空旷的未来多半最终会落空。再退一步看,人类社会演进至此,各种赚钱的基础模式应该是已经都发明出来了,毕竟底层其实是人性。大家更多做的,要么是沿用,要么是变形或适当修补。

50年前,约翰威廉姆斯在其著作《价值投资理论》一书中提出了价值方程式,我们在此精简如下:“任何股票、债券或公司,今天的价值取决于在可以预期的资产存续期间,以合适利率进行贴现的现金流入和流出。”。 这个公式对于股票和债券通用。以现金流贴现的方式计算所得出的最便宜的对象,是投资者应该买入的投资标的——无论公司是否成长,公司盈利是波动还是平稳,无论相对于其当前盈利和账面价值的股价高低。

价值投资:多余的两个字,p157

日常工作就丢掉DCF或者骨子里否定DCF,最后作出的投资决策也多半是无源的,只能寄希望于运气了。DCF的现实可能不那么精确,但精确度足够。

 我所犯下的第一个错误,当然是买下伯克希尔公司的控股权。这个经历给我上了一课:优秀的骑手只有在良马上才会有出色的表现,在劣马上会毫无作为。另一个相关的教训是不着急慢慢来,在收购25年后芒格和我意识到,我们还是没有学会如何解决困难企业的问题,我们所学到的是避开他们。

在犯下一些列错误之后,我学会了只与那些我喜欢、信任和尊敬的人做生意。这条原则本身或许并不能保证成功,但与坏人打交道做成一笔更生意从来没有过。

一些我所犯过的最糟糕的错误是公众所未见的。这些错误是我错过了一些我明明知道价值所在的企业,却没有买。错过一个人能力圈之外的机会并非罪过,但是,我错过了几次端到眼前、送上门来的真正的大机会,而且完全在我的理解范围之内。对于伯克希尔的股东而言,包括我自己,这种错误的代价极其巨大。

捡烟蒂和惯性驱使 p176

选良马,避开陷阱,能节约大量时间和精力。和喜欢、信任、尊敬的人做生意,做朋友,都极好极自在。

最大的成本其实是机会成本。今年经历了某个项目的错过之后,对此感受特别深刻,这样的错误其实理由特别充分,一点都不需要自责,更不需要说出来,但头顶三尺有神明,清晰地感受到这种遗憾,相信会是更好前行的动力。

我自己看好的投资之选,是第一类基于货币的投资品种和第二类不会有任何产出的资产之外的,第三类投资——投资于可生产性的资产,公司、农场或房地产。

最为理想的投资资产应该是这样的,这类资产在要求很少的新资本再投入的情况下,依然能在通胀期间提供维持期购买力价值的产出。很多公司像可口可乐、IBM和喜事糖果等,都可以通过这个双重标准的测试。

三类投资资产,p190

感受这个双重测试

导致股价低迷最常见的原因是悲观主义,有时是四处弥漫的,有时是对于一家公司或整个行业。我们喜欢在悲观的环境中做生意,不是因为我们喜欢悲观主义,而是因为我们喜欢悲观主义带来的价格。对于理性的买家而言,乐观主义才是敌人。

在金融界,对于过去表现进行统计所产生的“证据”要小心,如果历史书是致富的关键,那么福布斯400的富豪榜单将由图书管理员组成。

在一个没有价格管制的普通商品型生意中,一家公司必须降成本降低到具有竞争力的水平,否则就会灭亡。这个道理本该十分显而易见,但我却忽视了它。

投资替代品,p215

悲观主义蔓延就是当下的中国,可能是几十年难的一见的良机了,从数字货币到各行各业,莫不如此。

恐惧和贪婪,这是资本市场时不时会爆发的两种具有超级传染性的病症,而且他们会一直存在。这两种病症的发病时间、持续时间、蔓延程度、引发的市场非理性行为,均无法预测。因此,我们从不尝试去推测它们何时来,何时去。我们的目标很简单: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恐惧,在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

普通股投资,p256

常常听说的一句话,但大多数人用错了。贪婪和恐惧代表的是两种社会传染病,是两种社会情绪,而不是个人情绪。和社会互动,需要这样的感受。

在伯克希尔的所有活动中,最令我们兴奋的事情,就是收购一家具有杰出经济特征的,由那些我们喜欢、信任并尊敬的人管理的企业。这样的收购我们始终在寻找,我们采取的方式就像是寻找合适的另一半:保持积极、兴趣、开放的心态,但不能着急。

坦白说,我们有两类收购的成绩非常突出:第一类是收购那些特别能适应通胀环境的公司。这类公司被看好必须具有两个特征:(1)具有容易提价的能力,不用担心由于提价导致的市场份额和销售数量的大幅下降;(2)具有只需要投入小额增量资本,即可容纳业务大量增加的能力;第二类是收购企业界的管理明星,他们能识别出那些伪装成癞蛤蟆的优秀王子,他们具有脱去伪装的能力。

兼并与收购 p294

寻找另一半的方式寻找标的——这得多么热爱生活,也是多么聪明的做法。动物对两性的内在追求复制到投资上,原始动力驱动,不成功也难。收购上看,最稀缺的资源来自于难的市场站位以及聪明的管理人,站位很重要,人也很稀缺,这才是收购中真正想买的东西。

当一家公司的主人关心买家是谁时,我们觉得这意味深长。我们喜欢与那些热爱自家公司的人做生意,而不仅仅是因为喜欢钱。当这种附加的情感存在时,它是一个信号,让人可以发现企业所具有的重要品质:不做假账、以产品为荣、尊重客户、一群忠诚有强烈方向感的人。

我们长期公开的目标是成为企业“有选择的买家”,尤其是那些家族企业。所有能达到这个目标的方法都值得尝试,这意味着,我们必须遵守诺言,避免以过度负债收购企业,赋予管理层与众不同的自主权,与我们收购的企业同甘共苦。

有选择的买家 p327

好东西是卖家不愿意卖的,或者卖一定要找个好下家的。自古更古不变的道理,不容易得到的东西才珍贵,不只是情感偏见,事实也可能确实这样。

内在价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提供了评估投资和企业相对吸引力的唯一逻辑路径。内在价值的定义也很简单:一个公司的内在价值是其存续期间所产生现金流的折现值。

我相信衡量我们盈利的最好方法是——透视盈余(Look-Through Earnings)其计算方法是对外投资相应盈利的留存利润减去应纳税额,再加上运营利润。

当企业被预期可以产生的回报,远高于市场回报时,这样的公司必然具有远高于其有形资产的价值。这种超额回报的资本化就是经济商誉Economic Goodwill.

股东盈余的内在含义,应该是这些盈利:(a)财报盈利,加上(b)折旧摊销以及一些其他非现金成本,减去(c)每年平均的资本化开支,这是公司维持其竞争力所需要的。华尔街报告中经常出现的现金流数字EBITDA非常荒谬,这些数字只是例行公事地包括(a)和(b),但没有减去(c)。

估值与会计,p350

内在价值、透视盈余、经济商誉、股东盈余——看透本质,巴老为了描述真相创造出来的概念,真的是商业精髓,更好理解商业的精髓。

发布在Book. 将该链接存入书签发表评论或留个互链:互链地址.

添加一条评论

你的电子邮件不会被公开或用作其他用途。 标记*的项为必填项。

你可以使用以下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
*

这个站点使用 Akismet 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你的评论数据如何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