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回程的飞机上匆匆读完的电子书,观点非常简单,但很有意思,也很值得深思。过去一直对“专注”这类特质给予无限的褒扬,但实际也会因此导致失去其他机会,事物就是这样不完美的,得失皆有。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在两种极端状态之间切换:要保持专注,但也要有放飞时刻;要认真处理好眼前的事情,也要对长远的事情上心。
依惯例,做些简单摘要。
稀缺俘获大脑(scarcity captures the mind) 稀缺造成的后果不仅仅是因为我们会因拥有的太少而感到不悦,而是因为它会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会强行侵入我们的思想之中。当我们经历任何一种形式的稀缺时,都会对稀缺的事物全神贯注。我们的思想会自动而强有力地转向未得到满足的需要稀缺会俘获我们的注意力,并带来一点点好处:我们能够在应对迫切需求时,做得更好。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我们的损失更大:我们会忽视其他需要关注的事项,在生活的其他方面变得不那么有成效。
稀缺带来专注和行动力,也会让我们忽视其他导致损失。结果是喜忧参半。这本身就是生活的常态,也会给我带来很多思考:非常专注的时候,也要抬头看看周边。
专注也会导致管窥,让人们的视野变窄,从而付出沉重代价。我们可以说稀缺令人“专注”,也可以说稀缺导致我们有了“管窥”之见——只能一门心思地专注于管理手头的稀缺。这种现象会让我们变得更有成效;但同时也会让我们为此付出代价:这种“专心致志”会令我们忽略原本很重要的其他事物。
这就引出了管窥心态最基本的含义:当我们为了解决眼下的难题而极度专注时,就无法有效地规划未来。
要有对未来的规划时间,即便专注于当下,也要能看到未来。
余闲能让我们轻松地避免选择负担。你之所以必须在讲座和电影之间做选择,是因为你可以利用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你有余闲,就可以两件事情都做。
稀缺陷阱源于人们将可预期事件当作突如其来的事件处理。避免落入稀缺陷阱的唯一方法就是要拥有余闲,尤其是要建立起应对突发事件的缓冲机制。改变心态,才是人们逃离稀缺陷阱的唯一希望。
逃离稀缺陷阱,首先就需要制订计划,而在稀缺心态的控制之下,我们很难集中精力去做到这一点。制订计划很重要,但并不紧急,而这类事情正是管窥心态导致我们所忽略的事情。
余闲既是资源,也是思维方式和心态。物质和意识就这样统一了。
正好能感觉到的变化”相对于背景重量的比例是恒定的。对于重量来说,这一恒定比例约为1/30——如果你举着大约1.5千克的重物,就需要至少增加大约0.05千克的重量;但如果你举着大约15千克的重物,那么则要增加大约0.5千克的重量。
感知颜色与感知距离一样,取决于背景环境。感知价值也是同理。
非常有趣的观察,价值的感知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时代背景。
所有这些可能都会让人认为,在资源充裕阶段,我们会精打细算,充满远见卓识。事实当然并非如此。数十年的研究显示,在资源最为充裕的时期,而且特别是在这样的时期,我们尤其容易犯下拖延的毛病。拖延,就是对眼下之事的过分关注,是阵发性的盲目乐观。我们将需要去做的事情搁置起来;我们将本应存下的金钱挥霍出去
远离稀缺陷阱的威胁,需要的不是充裕的资源,而是足够充裕的资源——就算我们乱花钱,做事一拖再拖,还是有足够的余闲去应对绝大部分突发事件。
为了让激励机制发生作用,人们必须在“管子”视野中看到它的存在。而大多数激励机制都有落在“管子”视野之外的危险,这就等于是无形而无效的。可见,我们需要对激励机制进行精心的设计。
我们从中领悟到的更深层次的信息就是,虽然稀缺会给我们带来很大压力,但我们依然需要专注于能量管理和带宽培养。因为真正重要的是,将有效的带宽最大化,而非将工作的小时数最大化。
沿着稀缺的线索向上追溯,我们就能看到充裕:萧条,是由我们在繁荣阶段的行为所导致的;最后一刻的拼凑,是由我们之前几周的不作为所造成的。虽然说稀缺在许多重要问题中都扮演了主角,但充裕却是其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