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是前京东方的老大,实际也是创始人了王东升。京东方是这一轮产业革命里中国真正实现后来巨上的企业,离不开王老大几次正确的选择。王退休后创业做的奕斯伟也越来越有模有样了,至少大硅片项目走上正轨了。这本书是王对未来的设想,也想在理论上有所突破,还是相当不容易的。照例做些摘要。
新产业革命依然不会改变人类需求的本质,产业发展仍将围绕解决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三对关系相关问题的需求展开,只不过内涵更丰富、外延更宽阔。
比如,小型可控的核聚变技术若有根本性的突破,电力成本将大幅降低,海水淡化就可能被广泛应用,水资源和沙漠问题将随之解决;如果电池能量密度提高到10000wh/kg以上,将引起诸多产业的革命性进步。第三条路就是开拓新疆域、挖掘新资源,以小行星采矿产业为例,太阳系中近地小行星群上的铁矿含量是地球的数十倍,被天文学家称为“太阳系低垂的果实”。
这是需求的本质和本书的主线之一,有道理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几次产业革命的基础,之上的人与人的关系重构了人类的衣食住行,带来了人对自身生命健康的关注,提升了医疗环境和生存治疗。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CRT还如日中天时,我已预感其将被替代的危机,努力寻找下一代显示方向。当时平板显示FPD技术开始产业化,主要技术路线有TFT-LCD、PDP、FED,全球不少公司分别选择一种或两种技术方向。很多专家建议我选PDP技术,因为其相对成熟,投资也少。我深入研究电子技术发展历史后,意识到自电子管产生依赖,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史,基本是一部半导体技术对真空电子技术的替代是。PDP和FED本质上仍是真空电子技术,而TFT-LCD的技术基础是半导体,其技术趋势就是TFT-LCD。
2015年京东方决定投资第一条AMOLED生产线,目标是智能手机市场,无论刚性还是柔性,都需要投资几百亿,这又是一次方向上的选择。在高层决策会议上,同事们几乎都觉得应该上刚性线,认为已经有量产经验、技术风险小。而当时我思考的是,AMOLED在智能手机应用场景上的价值贡献。刚性和TFT在手机这个场景上,价值差异不大,柔性却不一样,可以给客户更多场景的价值方案。最终京东方选择了柔性。事实证明,这又是一次正确的抉择。
京东方的两次超前选择,都选对了,很不容易。王总背后关注的核心思路,对产业变迁核心要素、价值差异的理解,值得反复学习和理解。这个能力在投资上也是极其关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