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是李连杰寻找李连杰。现在youtube上看到最近杰哥做这本书宣传时的节目,才发现有了这本书。本来计划24年读的,一不小心打开就一口气读完了。一是当年读书的时候赶上李连杰来学校演讲,虽然已经不记得说了什么了,但还是算结缘了。读完之后收获还是蛮大的,难得有人如此认真修行,还愿意出来分享。照例做些摘录。
若論武術巧妙的精神層次,我認為第一個階段是「人劍合一」,即是人與武器合一,這在技術層次來說,已然登峰造極。第二個階段是「手中無劍,心中有劍」,這是指不需要以武力行動來制止格鬥,就如外交辭令與手段。第三個階段是「手中無劍,心中無劍」,這就是宇宙的博愛;如果你愛所有的人,那就不存在攻防。
这个还是蛮高深的。手中无剑、心中无剑,博爱制胜,难以想象。
多年後,我跟該片的編劇聊,才知道這兩句臺詞的靈感是來自濟公的傳說,原文是:「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為了效果,電影台詞只引用了前兩句,真是令人莞爾。
关键的两句话居然没提。效果截然相反,所以很多事情还是要看原文。
第一個夢給我關於學習佛法不應該執著於文字的啟示,經過這個夢,我領會到佛法的學習,並非如處理知識學習般死板;第二個夢則讓我反省了分別的念頭──「執著」與「分別」是學習佛法路途上的難關。這兩個夢境清晰且深邃,難以忘懷,對當時的我有很大的啟發。從夢中醒來,我第一個念頭是佛法的概念「萬法為心造」,一切現象都是自心的投影;本來沒有敵人,是我創造了敵人,而且我倆以命相搏也不分勝負。對手本不存在,而我又跟誰在較量呢?
高手的理解,万法为心造。心学的透彻理解。
藏傳佛教的每一門修持,不論規模大小,大到可以是以一生來修的法門,小則可以是一篇如詩的祈禱文;以結構而論,都可以分成前中後三個段落,依序稱為前行、正行、結行。為了順利進入該法門,有些修法在進入前行之前,會有一個附加的準備功課,稱為加行。四共加行就是屬於這一種。它宣說了四個佛法的基本概念:「人身難得」、「生死無常」、「業力因果」、「輪迴過患」,而說要「修」這些概念,意指需要透徹瞭解,並且反覆思考到成為直覺反應為止。有了這些基本認知,我們才會懂得抓緊時間,行善斷惡,超脫生命的困局。
人身难得、生死无常、业力因果、轮回过患。
我心中最深處的動機是來自佛法。佛法告訴我們「眾生平等」,這是基於每一個眾生都有成佛的潛力而說,而大乘佛法的核心概念是「菩提心」,這就是願意幫助一切眾生成佛的願心。每個人都有菩提心,每個人都是未來的佛,從現在到成佛,需要許多善緣的澆灌,才能讓菩提種子開花結果。如何讓自己發起菩提心,也激勵眾生發起菩提心,進而使之茁壯,這就是佛弟子「利他」的責任與義務。此為我做壹基金的根本願心,就是搭建一個讓大家可以發起利他菩提心的平臺。在相對的佛法階段,需張開「慈悲」與「智慧」作為雙翼,才能在佛法的航道上,平穩翱翔。
佛法:菩提心。
我們以為這是一個密法的手印,非常努力地照做。接著,仁波切要我們小心地將這個滿載痛苦的大拇指,輕輕碰觸在右眼。仁波切反覆強調,要將所有悲傷的事都觀想到,不能有所遺漏。然後仁波切要我們睜開右眼。「現在,是不是放眼所見都是悲傷與痛苦?」仁波切問。「將你的右手拇指拿開。現在你是不是發現,世界依舊美好,而你畢生的不幸與痛苦,也就一個拇指的範圍?」「所有痛苦的感受,都是自己放大的,一旦只看痛苦,就無法察覺周遭的美好,其實沒有什麼不能改變,端看你的心往哪裡看。眾生的痛苦,往往是因為沒有認清『需要』與『想要』,需要的很少,想要的很多,這就成了貪念,也衍生出種種煩惱痛苦。
痛苦来自于贪欲。
我捐錢助人,善的果報還是會回到我身上,所以我希望邀請大家一起捐錢助人,看起來雖然是布施恩惠給他人,但其實善果最終將回到捐助者自己身上。通俗地講,就是:「今天你幫人,哪天就換人家來幫你了!」而且,我個人發一份善心,是傳播一顆善的種子,若有一千萬人發起一千萬份善心,則是傳播一千萬顆善的種子,當種子發芽之後的影響力無遠弗屆。有句話是這麼說的:「給出去的才是你的,留住的只有保存權罷了。
非常好的理念。花掉或者给出去才是自己的,藏起来、存起来的只是保存。
二○○七年底,忽然接獲通知,北京有一個企業家年會,可以給我五分鐘宣講。為了這五分鐘的機會,我連夜從廣州飛往北京,預計講完後再折返香港。站上講臺,我向在座的企業家們呼籲:「物質與精神要一起關注,就像火車軌道需要平衡一般。倘若我們每個人都為利他付出一點點,那集合起來的力量將成為改變家園的巨大動能。」宣講之後,賓客們各自用餐談笑,此時,一位企業家看著我問:「壹基金的理念是不錯,但要如何落地?」一時之間我無法具體回覆,只說了「專業、透明、可持續」等願景。這位企業家說:「這樣吧,我下週在海南,如果你願意來,我們可以談三天,清晰地定義實踐的方法。」我答應了這個邀請,這位企業家正是馬雲。
大师之间也是普通的见面方式,结缘也是要考争取的。这点还真是需要专注、学习。
“馬雲提到,壹基金是剛成立的非營利組織,且是尚未獨立運作的公募基金,在制度運作上本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初期成果必須可以被公眾驗收,捐助者與志願者才能建立信心,組織才能站穩腳步,建立健康的循環。馬雲也建議「環保與醫療」這兩項太籠統,以環保來說,需要考量政府制度,也需要企業參與方能見效;醫療則過於龐大,例如心臟相關的基金會、肝臟相關的基金會,或是不同疾病的基金會,數以百千計的子項目,短期內難以驗收成果。至於「心靈關懷」,就醫學角度,如何防治仍是難題。這些都不適合剛成立的壹基金進行。經過三天討論,我們把壹基金的主要工作定義為「自然災害下的緊急人道救援」。
马云的交流还挺有意思的,这个定位很好。居然能讨论三天,难怪成为好朋友了。
“佛法中講的慈悲心與利他是有層次的,而這些就是我必經的過程。聖嚴法師晚年罹患腎病,某次公開讲座之前,我與法師在後台相談,我說:「您這身體多麼痛苦啊,每週都要洗腎。」法師心平氣和拉住我的手答道:「真的很痛,但是不苦。痛是肉體的事情,苦是精神的情緒。」這幾年的甲亢歷程,我重新體會聖嚴法師所說的話;過去所學的佛法,都成為更深刻的體悟。”
痛在肉体,苦在精神。可以痛,未必苦,修炼好了还可能是乐。
佛法告訴我們,凡是超過一個元素所組合起來的人事物,必定會分離,沒有什麼是恆亙不變的。肉身衰頹是過程,是必然,也是無常的例證。
對我而言,將「心」與「心性」兩個詞彙清楚定義,是非常具有啟發性的。「心」是有二元相對概念的,也是造作的,「心」是我們去感知以及判斷這個世界的主體。而「心性」則是超越概念的,是無造作的,是不生不滅的,是亙古以來,乃至盡未來際,都不曾變動的。佛法要我們「放下」,就是要放下「心」;佛法講的「當下」,就是心的本性,沒有任何造作的概念,此即「心性」,也就是「覺知」。說來短短的幾句話,但這是我學習佛法以來相當深的感悟。”
心与心性之别,放下心,修炼心性。
佛法告訴我們,物質與財富本身沒有問題,人們的執念才是問題,錯把安全感的手段當成目的才是問題。如果屏除了貪念與執著,那麼擁有財富這件事其實相當中性。
這裡所指的「放下」,是放下心中的執著,放下過度的欲望。這是一種價值觀與態度的選擇,而非計較物質本身的質與量。當人們放下物欲的執著,才能真正從身心疲勞中解脫,讓自己重新掌握平衡的快樂。
财富是中性的,执念才是问题。
當我們真正相信一位導師是為我們好的時候,就會遵守他說的話。佛陀在世時,弟子有對象可以請教規範,佛陀圓寂之後,便要「以戒為師」;這也是佛陀本人親自跟阿難尊者說的指示。皈依三寶、成為佛弟子之後,為了能使自己免於世俗逸樂對身心的危害,也能夠在佛法修持上更上層樓,許多在家居士會選擇持守「居士五戒」。這五戒是:戒殺生、戒竊盜、戒邪淫、戒妄語、戒飲酒。持守這五戒,對我而言並不困難。
以戒为师。居士五戒。
“當然,我們不可能光是透過聽聞就掌握面對忿怒的技巧。一般遇到了令人忿怒的事件,通常都會直覺地認為這是因為他人過錯所引起的,但若學習過關於「不起嗔心」的教法,這時候就可以思考:「跟他起衝突,值得嗎?」「使我生氣的是他的『人』,或是他所做的『事』呢?」「如果是他所做的『事』惹怒我,那麼我該對他的『人』生氣嗎?」思考這些課題,有助於認出自己的情緒面目。而實修的場合,就是在忿怒生起的當下,我們能認出自己、他人、還有情緒的本質都是無常的,為自己在忿怒時設下一道理智的防線。經過反覆練習,提高認出情緒面目的次數,得以降低忿怒對我們的傷害。
这个思考还是蛮有意思的。确实有时候是因为事生气,而不是人生气。事和人不是划等号的。
「慈」是希望他人快樂,「悲」是不捨他人痛苦。佛教講的慈悲心,對象不僅是人類,而是一切眾生;佛法中究竟的拔苦予樂,是將眾生度脫輪迴,離開所有的苦境,真正從根本斷除所有的苦。
慈悲心。
業力因果,說來就是「種瓜得瓜」的道理。當我們種下一個善因,經過一段時間與條件的催熟,就會得到一個善果,這是必然的過程。有時候人們會覺得,某人做了那麼多壞事,為何老來得以善終?這就需要從更廣大的時間與空間來觀察因果;從因到果,成熟所需要的時間以及促成的條件,可能超過一世,所以俗諺說:「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就是描述這個情況。
因果未必就在当下显现。
生命也是如此,如果我的生命隨著輪迴不斷重複,每一次都要從頭來過:出生之後努力學習十幾、二十年,然後努力找一份工作,努力締結婚姻,努力維持一個家庭,不論意願如何,都要勉力經營人際關係,爭取更好的工作,期待更好的薪酬。這樣一再反覆的生命劇情,對我來說是非常無趣且沒有意義的事情,所以我要努力改變它。藏傳佛法的噶舉派祖師密勒日巴尊者,花了幾十年在洞窟中修持,很多人讚歎:「您太勇敢了!太厲害了!」但是尊者回覆他們:「你們比我勇敢多了,即便經歷生生世世的輪迴,還有勇氣承受一樣的痛苦。我是因為害怕繼續輪迴,所以如此精進修行啊。
至高之道是修轮回,让生命在更长周期中得意提升。
例如「無常」,一般人總是到了生離死別時,才驀然想起這個詞彙,但其實「無常」發生在生活中的每一刻。無常,是指沒有事物是恆久不變的;唯一確定不變的,就是無常。事物有好,就會有壞,這就是無常最淺顯易懂的說法。
无常是常态。所以才要倍加珍惜。
我從小習武,除了學校老師指導,還有許多外聘的教練,我自覺不夠,一有空閒就往深山老林跑,向民間的武術行家請益。有一位道家的老師說得很深刻,他說:「真正的武功不是用練的,而是用『傳』的。」真正的武功並非動作技術,而是心的武德。古代的武術師父教了一幫學生,練了十幾年,最後選擇人品最好的學生傳授心法。試想三國時代,呂布是公認武功最佳的,但為何後世「武聖」是關公而非呂布呢?這就是以武德來論。以心融心,無須語言,也不用動作,這是最高層次的上師相應。
心法才是关键,招式不是,练武如此,经商也如此。以心融心。
瘋猴子就在屋裡,不斷左右你的決定,彷彿成為你的主人。我們都有一個瘋猴子般的心,不知道瘋猴子存在的人,被帶著日夜奔忙;知道有瘋猴子的人,如果不知如何應對,可能也會覺得洩氣,拿他沒有辦法。又因為受到身邊因緣條件的影響,每個人都將瘋猴子養成了不同的面貌。其實,在瘋猴子的場景背後,還有一個清明不動的「心性」,這又稱為「覺知」。以警匪來比喻,當警察站出來,匪徒自然不敢輕舉妄動;當覺知在的時候,瘋猴子就會稍微安分一些。透過禪修的訓練,以平靜專注的力量,收斂感官的紛亂,使瘋猴子逐漸安定下來,讓覺知成為這裡的主人。
疯猴子就是练心性。
有一點原則很重要,不論是用來比喻的教授,或是比喻的上師,他們都是協助你往目標推進的角色,這個角色的背後是他的才識及智慧,而不是他的個人。「依法不依人」是佛陀給我們的最高指導原則;就連佛陀自己,也要求弟子檢驗他所說的法,而非盲目地追隨。
依法不依人是金标准,就不会上当受骗。
我們的心總是在輪迴中流浪,因為執著與僵化的概念而受到束縛,進而產生煩惱與痛苦。眾生都有菩提心,即是擁有佛性的種子,所以人人都有成佛的潛力。為了撥開煩惱的障礙,將心帶回真實本性的「家」,所以我們踏上了禪修的旅程,先將那個不斷隨著念頭漂浮來去的「心」安定下來,在相對的層次得到安穩,再進一步依循佛法,去覺知那個跟佛陀沒有差別的“心性”。
人人都能成佛,核心是修心。
當「肉身」死亡之後,「意識身」就會隨業力的牽引而投生到下一個地方。沒有自主力的眾生,通常就在六道輪迴中的不同所在,反覆投生受苦;然而,投生也有極好的去處,那就是求生諸佛的淨土。
灵活不灭、意识永生。这个可能性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