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带宝宝一起在日本度假,一来北京冬天的天气着实让人难受,雾霾和干燥以及假期的无聊都很让人焦躁,二来在国内总是要回老家各种串亲戚吃吃喝喝,也有些疲倦,说是假期其实得不到像样的休息。倒不如出来,异国他乡,换换空气还能换换思路,新的一年总归还是有些要新想法的。何况,出来才发现,这么长达一两周和家人孩子一直24小时都生活在一起的日子本身也难能可贵,即便在家自己却总是各种应酬和工作,能陪伴的时间十分有限。当然,每天忙忙碌碌的应付儿子的各种日程,小朋友几乎是一个一睁眼就不会停下来的机器,才能更深刻体会妈妈在家照顾的不易,以及这种点滴积累父子之情的不易,这都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东西,也很庆幸有这样的假期生活。
就像此时此刻,正坐在Hakuba Sierra Resort的一楼咖啡厅里,九个月大的儿子正在满地爬着或者绕着桌子转圈,一会儿开心的凑过来咿咿呀呀,抢抢电脑,一会儿径直有爬到大玻璃窗前看着窗外的雪景,妈妈迅速跟过去再抱回来。诺大的房间放着休闲的轻音乐,房间里散放的躺椅和沙发上三三两两的人们正在玩手机或者操着各国语言闲谈。昏黄的灯光和蜡烛之下,窗外异常寂静,户外灯光照射在窗前的小湖泊和树林上,雨雪纷纷飘落在半米后的积雪上,犹如一幅静止的画卷。这几乎是想象中最美好的画面了。
当然也会有些零星的思考和见闻,借着这片刻的清闲,就闲叙几句吧。
一、别人吃肉我喝汤的日子
刚出来时候就看见一篇贾梦霞写的文章,其中采访前风投大佬王功权的部分颇为有意思,也很值得琢磨。刚看到就想在半夜里起来写写,无奈懒的未能如愿。
我投资干17年了。每天的生活方式我一想就能想出来: 拎一拉杆箱不停的,满世界转。
业界劳模确实是这样的生存状态,但总也有不一样的。投资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既可以做成大机构那样的茫茫碌碌,也可以做成伯克希尔那样的精致简单。人多和忙碌不总是好的,投资更需要的反倒是跳出来思考,抓住大趋势。越来越觉得,沉淀在日常琐碎之中才是最大的时间浪费。蒂姆·费里斯在《巨人的工具(Tools of Titans)》中也总结道那些他曾采访过的超过200位世界级大咖中:
超过80%的人会做每日冥想或专注力训练。
这会是人生中最可怕和最值得的坚持了。
每周一都要开决策会议,作为投资者这个项目非常好一定投和非常不好根本不值得投,这两种情况很少,多数是投还是不投?投还是不投?……每次决策的时候特别焦急,决策之前每个周一开例会,每个周一都是我心情很不好的时候。
确实很少有两个极端的项目,极端不好的几乎可以第一时间排除,极端好的极其少见,大多数是争议和犹豫之中的项目。这种犹豫的解决方案往往是排除法——非常被动的做法。投错和错过是两件几乎无法避免的事情,既然无法避免,便尽可能地保持轻松——尽人事,听天命;尽可能保持思维上的独立,既不被环境所影响,也不被业绩所压变形。退一步看,这种焦急本身也意义不大,投还是不投的问题,一旦提出来,就知道同样问题的答案的概率分布了——不投是大多数。投的项目最后看起来共识至少会多些,于是再次多找找投的理由和方案,说服不了大家的,就可以放弃了吧。
你想万通我们这几个兄弟,我也不比他们傻,对不对?你最后干投资,从赚钱上也不如搞自己的企业来钱快来钱多,实质上真正好的投资人的智商、商业能力不比创业者差。
天天这样去累,最后回过头来,这相当于带一个小孩儿,很小的时候你来照顾他,帮助他,最后他当总统的时候你看看还是个保姆你知道吗?
比如学大一上市,一敲钟,晚上马上就知道我们的股份值多少钱,挣多少钱都出来了,然后大家边回到酒店里开始算,我们管理者实际上是特别有限的。
功权提的这个问题才是本质:自己的人生应该怎样更高效地创造财富,投资还是创业?无论如何,几乎都是在两个已经预知规则的领域,无论是投资的二八分成模式还是创业后上市的回报,规则并非不明确,难易也不一样。如何选,其实是非常个人的事情,和自己的喜好、禀赋都息息相关。在读大学的时候,其实已经回答过类似的问题了——这个问题的终极答案其实就是人和人不可比,寻找自己的幸福即可,无需和别人攀比,否则才是痛苦之源。看着那些平时一页书不看,考前一晚就能满分的同学,和他们比成绩除了让自己陷于无力的痛苦之外毫无意义。毕业了,走上社会,财富创造的规律也是如此。我们不是要比谁赚钱多这么低级趣味的事情,本身就不应该去比,反而是安于自己的内心,寻找自己对这个社会最大化的贡献即可,无所谓财富创造,无所谓名声荣耀,最大也大不过内心的富足。
看到王功权这样的表达有些触动的原因,确实是他说的太真实了,也有其17年投资积累的经验和道理,不得不认真思考。总结下来,还是感觉最难得的,莫过于在忙碌中保持独立思考以避免被琐事占领心智,决策前看到决策后的概率分布以避免过多的情感投入,投资时体会到自己内观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在财富比较前的内心满足避免被攀比动摇了内心。
别人吃肉我喝汤怎么办,都挺好的。吃肉有吃肉的艰辛,喝汤有喝汤的快乐,乐在其中就好,未必要比。
二、冬奥会
元旦去了崇礼滑雪。崇礼是张家口下面的一个县,住在一个假日酒店,去之前以为是Holiday inn,想着还不错,去了才发现是招待所的水平,价格还不低。朋友最近在小白聊买度假房的事情,小白有些动心,理由上最直接的莫过于2020年的冬奥会会拉升本地放假,有投资价值。
这确实是个显而易见的事情,冬奥会筹备伴随着大规模的基建改善,房价有上涨空间,不太好反驳。但我还是直觉上有些错愕,一是这种消息都好几年了,难免市价已经足够反应了,二是即便明义价格上涨,实际价格的涨幅也未可知啊,本身还是个流动性差的资产,作为当前的投资标的未必合适,第三个是我会感觉明明知道度假的话住酒店更好更低成本,为了省点酒店钱就买套房子的逻辑多少有些可笑。但这样的想法也就自己想想罢了,说出来未必能被听进去。
这会在日本滑雪到了白马村,20年前的1998年冬奥会的举办地——雪场的条件自然很好,十几家雪场紧密排列着,价格不贵,缆车设施略有些陈旧了,全部天然粉雪,非常棒。但回到山下,二十年前的小镇依然是小镇,直直的一条街道周边的商业尽显萧条和陈旧,几乎唯一的一家超市,食物还算丰富,但和东京没法比,两家新办的outlets还不错,有种出世的感觉,小小的火车站,店铺里冷清的气息,似乎二十年过去了,奥运会并没有带来什么。最热闹的,反倒是此时此刻的酒店——咖啡厅的人多了起来,热闹的聊天之中,有种身处闹市的错落感。
这也会让我想到08年奥运会后北京朝阳公园里那些落寞的场馆,看到这些报道的时候我们总会觉得当初的营建有些浪费。但当时建设的时候,周边又有多少人会觉得这会是个永久繁华,能带来房子升值的建筑?
我们有时候总是会对一些确定的事情上期待过多,赋予了更多意义和想象。就像确定举办冬奥会的崇礼,本来作为一届赛事的主办场地就足够了,但我们赋予了其未来永久繁荣的想象,于是房价、投资价值等其他也有了更多想象。否定这种确定性既不可能,也没意义,但这种过多想象的赋予是可以避免的。回归现实,寂寞的还将回归寂寞,喧闹的会不停喧闹,更值得期待的不是从寂寞转向喧闹,而是在寂寞中寻找寂寞,喧闹中寻找喧闹。
这似乎也和投资的道理有些类似。我们很难期待那些不好的公司突然变成好公司——即便确实有这样的案例,也是少之又少。大多数的案例还是,踏实耕耘赚钱的继续赚钱,讲故事为主不赚钱的依然不会赚钱。于是我在想,我们其实是需要在好公司里找一家不难么难找的好公司,而不是在坏公司里挑一家可能变好的公司——这就意味着,好公司的贵其实不贵,时间的成长会磨灭价差,实现投资价值;而差公司的便宜可能永远无法创造回报,便宜反而是陷阱。
这会让自己想到见的最多也是最容易困惑的公司,那些正处在业务转折点上的公司:过去讲故事为主,做了很多准备,刚刚开始商业化尝试,有了一点点的的数据,既不足以有效说服,也不是毫无数据,接下来讲一个基于这点数据的高速成长和价值实现的故事,预测往往都很激进,估值不低,融资额不大。这样的公司,时间会是一把双刃剑——再等等的话,可能贵到永远没有参与机会了;不等的话,直接下手还是有些犹豫。
当然,本质还是是选公司的质地,判断究竟是好公司还是坏公司,优秀的成熟的企业家,还是处于初级阶段的创业者——并不是一个可以简单回答的问题。我们其实也没有太好的判断标准,现实的做法无怪乎通过行业分析去回归到正常增长的可能情形,少些创始人刚刚看到数据的激动,毕竟现实的商业社会里,稀缺的增长并不是轻易可以实现的,可以少些幻想;通过尽调把业务和财务上的数据在细细做些梳理,理清看似夸张的利润其实有很多没能正确计入成本的因素,看似快速的业务增长背后其实是第一道天花板突破前的正常现象以及很多非持续因素的作用。回到商业本质,拨开故事的包装,其实并没有太多性感的因素。这样的做法很可能错过好公司,是的,这就是认真的代价。但要深信,这种方法的目的不是错过好公司,已经在分析中对优点也做了大量工作,即便会错过但错过的概率并不高——可以承担。
三、日式还是美式
关心的是国内经济文化未来的走向,也是早在洋务运动前后国人就思考过的问题,如今感受起来更加深刻了。日式和美式其实并不必然冲突,毕竟日式其实是率先吸收了美式的日本,而非独立的日式。美式算是大国文化,不至于岛国心理,地理面积上接近中国;但日式毕竟是东亚文化,地理距离上更接近国内,翻翻日文的报纸,虽然不懂,却可以看标题猜个一二。
国内改革开放的三十年几乎是美式的,接下来如果从结果上看的话,最正确的答案莫过于某些领域更美式,某些领域更日式… 但此次出行的直觉是,接近日式的可能性更大,这样至少循着日式的足迹,会有很多发现机会的地方。
荞麦面
上次来日本,主要在关西地区,大阪和京都几乎是日式拉面的天下,对荞麦面感受不深。这次在东京和长野地区,荞麦面实际更流行,也吃了好几顿。对于北方的自己来说,荞麦面并不陌生,荞麦饸饹并不鲜见,也有同学创业开始做起了苦荞茶。但日式荞麦面的吃法和精致还是让自己感受颇深:若干年之后的国内,整体的生活精致程度提升之后,这种荞麦面的精致是否也会是不错的商业机会?当然壁垒问题另说哈。从国内的味千和日式拉面比起来的话,荞麦面还是有机会的。最大的机会,一是共同的养生意识,粗粮理念,二是精致的需求。
友多八喜
东京的时候去了秋叶原的友多八喜,一楼电脑和手机为主,联想、华为等不少国内品牌已经在主要位置占据,剩下的还是日本品牌为主;二楼的健康电器上,电动牙刷剃须刀几乎是飞利浦博朗加松下等日本品牌;六楼的生活电器几乎都是日式小电器的天下了,无论是各式各样的电饭煲还是扫地机器人,几乎看不到欧美品牌了。去年在这个领域做了几笔投资,其实是看好越是个性化的电器越需要本地品牌的,也看好好的国产品牌对消费电器领域的进一步细分和个性化,相信未来一方面在全球竞争中,会有好的国产品牌从国内走向东亚甚至全球,出现国产品牌从友多八喜的一楼陆续上攻的趋势;另一方面也相信这样多元化个性化的品牌和小电器的出现,会有大量国产新品牌的大机会,特别是在细分领域占领消费者心智的品类杀手机会,投资机会有多大,可能看看友多八喜的展台面积有多大就知道了。
JAFCO&日式IPO
集富很早就在国内听说过,但说起来是日本最大的风险投资机构,2001年就在东京IPO了还是第一回知道。这是一家已经有近900组合公司实现了IPO的机构,自己资产和市值都在百亿人民币左右,每年投资额14亿左右,60几家公司。其中日本投资占6成,36家公司投资8亿,单家投资2200w;美国投资10家,每家3300万;其他地区投资16家,每家投资1700万左右。这个数据还好,惊讶的是,JAFCO几乎能投到日本所有IPO公司的10%-40%,平均起来似乎也在20%,比如2015年日本的86个IPO中,JAFCO投资的公司达21家,占比为24%;2016年94家IPO公司中有8家,占比9%。
令我惊讶到不是JAFCO的占比,而是日本IPO的数量。2016年94家这个数字比想象中的高太多了,要知道全世界IPO最多的国家就是中国,2016年使劲放水也就220多个。作为发达国家的市场来说,94个IPO是非常大的数字了。简单看了下JAFCO组合里IPO的日本公司,也很有意思,通常公司市值不大,一般在2-4亿人民币,收入1-2亿人民币左右,净利润在1000-2000万人民币,市盈率也很稳定,几乎看起来是吃分红的节奏——不过,这不才是股票的价值投资所在吗?从业务上看,有新意的公司也不错,很多公司的历史都已经十年以上,甚至二十年,经营传统生意为主,是国内最不喜欢的类型,但却似乎是市场上最常见的类型。想想也对,这样好的现金流的公司不去证券化,岂不是浪费?
我其实想到当下的国内创业公司还有3000万利润的要求,动不动收几家公司利润承诺都比较夸张,利润过亿,市值百亿…未来国内会是日本般mini型上市公司的天下吗?如果这样的话,价值回归恐怕是迟早的事了,本质还是要看现金流水平和盈利能力了。
顺便找资料研究了下全球IPO市场的情形,更是大开眼界,具体看安永发布的季度报告吧,非常有意思。
(改天再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