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巨子:洛克菲勒传 2333

今年年初的想法是读完几个大企业家的传记,这本书其实早早读完了。但PDF版本的书做起笔记来不容易,一下子就拖到了现在。这本传记的英文版是Ron Chernow写成的Titan: The Life of John D Rockefeller Sr,中文版的翻译也还可以。洛克菲勒也是近代工业上的传奇,其在石油工业上的贡献、慈善上的贡献、对上帝的虔诚、努力都是十分值得学习的。虽然个人投资容易上当,但亲自出手往往能产生奇迹。照例做些摘要。

洛克菲勒轻视技术知识在企业中的重要性。“我从来没有觉得自己需要掌握科学知识,从来没有。想在工商界取得成功的年轻人不需要学习物理或是化学。他总能雇得到科学家。”

重视就够了,可以雇佣合作,还真未必要自己学。用人永远是最重要的。

洛克菲勒认为沉默代表着力量:只有内心虚弱的人才会随口乱讲,对着记者喋喋不休,而谨慎的商人则守口如瓶。“成功来自多听少说”和“只说不做的人就像是⻓满荒草的花园”是洛克菲勒最喜欢的两则箴言。老比尔避人耳目的处世方式⻤使神差地预示了他儿子有着靠多听少说来获得竞争优势的习惯。

多听少说,是个优秀的习惯。谨慎的商人会守口如瓶。

洛克菲勒在谈判中将他那中⻄部人典型的沉默宴言发挥得恰到好处,令对手们不知所措,只好对他的意图乱猜一气。为了协调如此庞大的机构的工作,洛克菲勒必须下放权力,标准石油公司的部分行为准则是,培养下属自己为公司做事。一次,洛克菲勒向一名新员工介绍说:“有人告诉过你在这里工作的规矩没有?还没有?是这样:能让别人去做的工作,就不要亲自去做……。你要尽快找到一个可以信任的人,培养他做你的工作,然后自己坐下来,动脑筋想想怎么才能让公司多赚些钱。”洛克菲勒身体力行地贯彻这一原则,使自己从繁琐的日常行政管理工作里脱出身来,把更多的时问和精力用于宏观决策上。

能让别人干的,就别自己做,不是把自已闲起来,而是放到更重要的地方、发挥更大的作用去。

几个月之后,人们便在位于宾夕法尼亚油溪老油田东北的布拉德福德发现了一个新油田,宣告了里格利预言的破产。顿时,数干名狂热的采油人云集此地,石油产量迅速上升,每桶油的价格也从1876年的4元暴跌至两年后的70美分。这又一次证明,该行业的复苏往往正是它毁灭的开始,陡升陡降的行市周期使生产商们的情绪也变化无常,此刻还是腰缠万贯,一夜之间就可能变得一文不名。拥有大批储油罐和输油管道、炼油厂和石油副产品加工厂的洛克菲勒在油田早已成为家喻广晓的名字,成了一个威力无边的庞大幽灵,因为他的业务完全是通过代理人经营的。他这种高高在上的地位令对手们一筹莫展,他们觉得自己像是在同一个⻤魂搏斗

复苏带来的迅速的扩产和过剩周期,犹如今天国内的新能源行业一般。这其中既有经济规律,也有政策的不作为所致,还没到那个管制的阶段。

即便危机不是洛克菲勒一手造成的,他也从不放弃任何机会,利用合法的手段剥削身陷因境的竞争对手。由于储油罐爆满,标准石油公司向所有的原油生产商发布声明说,今后不再办理暂存业务,只接受即期运往炼油厂的石油。标准石油公司提出的原油收购价比当时的现价低了整整20美分,后来又实行分期付款,把生产商们逼上了绝路。

薄弱环节才是最值得投资的领域,要抓住供需中的关键。生产过大、需求不够的时候,存储就是关键设施。后来需求释放,生产供应跟不上了,生产设施和资源就是关键。此一时彼一时。

多德解释道,解决的方法是“各公司可以用同一个名字、同一个办公室、通过同一个执行委员会来共同管理。在实行过程中,把公司股票交给受托人,由受托人开具在信托财产里拥有股份的证明书,通过这些证明书表明各人在不同股票红利中应得的份额。这样一来,就能把公司股票变成了普通股。”正如多德所指出的那样,把股票这样精心调换后,形成的不是各公司的联合体而是持股人的联合体,这将确保各公司在不违反法律的情况下统一步调。多德和弗拉格勒起草了新的标淮石油公司委托协议,具体时间是1882年1月2日。对于这项产生了一个拥有7000万元资产、控制着美国90%炼油厂和输油管道的企业的巧妙安排,公众一无所知,直到6年后的一次反托拉斯听证会上,它才不小心被曝了光。

根据这项协议,成立了一个由9名住在纽约的受托人组成的董事会——就是每天中午在百老汇26号共进午餐的那些人。如今我们可以把它叫做控股公司,但在当时看来像是一个虛构的实体,因为其存在缺乏任何真正的法律依据。它尽管掌管着无限的权力,却无法做生意、签合同和记帐。它掌握着俄交俄州标准石油公司和其他40家公司的股份——其中26家是合资,14家是独资一一并有权任命这些公司的管理人员和董事。在持股人当中,拥有权力和财富比例最大的仍然是洛克菲勒,他拥有超过1/3的信托证明,总价值约为1900万元。来自克利夫兰的5名成员——约翰与威廉洛克菲勒、弗拉格勒、佩恩和哈克尼斯一仍然保持在股份上占压倒多数,并且在最高层中形成了一个共同买卖其他公司股份的小团体。随着这个托拉斯的形成,第一次出现了有价证券,对标准石油公司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其实是一种很精妙的合作安排,也是企业组织形态上的创新。今天的控股公司安排,子公司相对独立,但合并报名和品牌,统一管理,股东们统一在集团上持股。

“在标准石油公司工作就要一言不发、埋头苦干。”在1888年反托拉斯浪潮高张之际,洛克菲勒对一位牧师说:“我们一向按这样的原则行事:最好是埋头千自己的事,不去理会那些报纸,因为我是这样认为的,如果我们是对的,他们总不能水远伤害我们,如果我们是错的,他们的话再正确地改变不了事实。”

非常理性的选择,不要理会噪音,专注于自己的事情,坚信自己。

标准石油公司从不追求绝对的垄断,因为洛克菲勒意识到,允许有一些微弱的竞争存在,这从政治上看不失为谨慎之举。他承认:“我们意识到,如果所有的原油都由我们提炼,公众一定会产生反对我们的情绪。”标准石油公司把10%的炼油及销售生意让给了一小群微不足道的对手。即便是在19世纪80年代中期,仍然有93家独立炼油厂在继续营业,其中大部分是小炼油厂。洛克菲勒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垄断资本家,他维持着足以控制市场的低价,但又使价格不至于低到把剩下的竞争对手一扫而光的地步。

聪明的垄断方式,不把所有人都赶尽杀绝,留点竞争空间给对手。

1885年,他这样指示一名年轻的下属亨利C福尔杰说:“让这项美好的事业继续下去。我们必须永远记住,我们是在为穷人炼油,一定要让他们得到物美价廉的煤油。”洛克菲勒在偏远的农村长大,在烛光下看书,他理解廉价煤油所带来的革命性变化。洛克菲勒采取任何行动时,背后的动机都不是单一的,而且肯定不全是出于销售廉价煤油的利他主义。他醉心于用低成本、高产量的生产保住市场份额,为此他不惜暂时减少利润。正如他本人所言:“标准石油公司一直记住这样一个事实:我们一定要提供最好的服务,满足于大量增加业务,而不是增加利润去诱使别人与我们竞争。”在与下属讨论价格问题时,他经常提醒他们:“我们要合情合理地坚持实行能给我们带来最大业务量的政策。”

业务规模最大化,而不是利润最大化。利润最大化招来的只有竞争。

尽管采取了这些聪明的营销技巧,标准石油公司还是不得不同荷兰皇家公司和壳牌公司三分天下,后两家公司在20世纪初合并,建立了一个与标准石油公司作对的帝国。

三家变两家。

标准石油公司在国内石油业中似乎还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在它的经营范围里,没有一样不是数量惊人的:2万口油井把原油输进公司的4000英里⻓的输油管中,然后送到海边或送进公司的500辆油罐⻋里。它此时拥有了10万名员工,每天向欧洲出口5万桶油。洛克菲勒一手创立的帝国只能用无与伦比来形容:它是世界上最大、最富有,也是最令人称羡的商业组织。尽管有人认为他过去蒙骗过其他商人,但由于公司的利润年复一年稳定可靠,人们也就原谅了这一点。洛克菲勒在他所追求的商业秩序方面已经达到了颠峰。他不用再担心不可逆料的各种经济力量,甚至在经济衰退时期也能生意兴隆。

洛克菲勒对他庞大的机构能和谐地运转,对自己每天的工作能井然有序地开展感到极其满意。每天早晨一开始上班,他就坐在卷盖式办公桌前,审阅两大摞文件,一摞是已经做出的决定,另一摞是需要考虑的问题,他要慢慢地把这两摞案卷啃完。从80年代起,他就采取了决不同陌生人做生意的方针,甚至拒绝⻅他们,以避免令他讨厌的请求和不必要的争议。这样做一方面简化了他的生活,一方面也更加让人确信他是一位深藏不露、不可捉摸的大人物。

越庞大的体系越需要简单的管理方式,更加聚焦的思考来优化。也可能有年龄因素,1839年的出生的他到80年代已经四十多岁了。年龄一大,冒险的冲动就没那么大了。

标准石油公司教给了美国公众一个至关重要而又自相矛盾的教训:自由市场如果自行其事,其结果可能是可怕的不自由。竞争性资本主义不会在自然状态下存在,它必须有法律加以规定和限制。不受束缚的市场往往会造成垄断,至少会造成不健康的集中,因此政府有时需要进行干预以确保竞争的优越性得以充分发挥。这一点在工业发展的最初阶段尤为重要。

适当的管制和反垄断以保持一定的竞争强度是相当有必要的。

这个发现在石油业引起了轩然大波,它无可争辦地表明,美国除了宾夕法尼亚之外,在其他地方也有丰富的石油蕴藏。到那年岁末,莱玛镇四周一下子冒出了250多个石油井架,并且越过州界,一直延伸到印第安那州。但美中不足的是,莱玛原油所含的化学成分中存在着一些难以对付的质量问题,有可能毀掉它的价值。其中一个问题是,它含的煤油比宾夕法尼亚石油少,而且燃烧时会在灯上形成一层薄膜。更为麻烦的是,它的硫化物含量太高,会腐蚀机器,并且散发出一种难闻的气味。(宾夕法尼亚原油是石蜡基的。)正如一家报纸指出的那样:“俄亥俄石油最主要的问题是,它难国得像一群臭鼬,1桶最多值40美分。”作为家用燃料,这种气味是它致命的缺点,用硫酸提纯的常规方法不足以去掉这股臭味。洛克菲勒对俄亥俄一印第安那的油田充满信心,这大概是出于他不同寻常的灵感-正是这些突如其来的预见力使他成了商界的传奇人物。他说:“出现这么好的产品,却弃之不用,让它白白浪费掉,这在我们看来简直是难以置信。所以我们继续做实验,想尽方法来利用它。”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洛克非勒在1886年7月请来一位叫赫尔曼弗拉希的著名德裔化学家,交给他一个简单的任务:去掉莱玛原油中的异味,把它变成可以上市销售的商品。正当弗拉希埋头解次这个问题时,标准石油公司董事会面临着一个极为苦恼的两难境地:他们是该相信弗拉希定能成功,因而把俄亥俄和印第安那交界处大片土地全都买下来呢?还是应该冒着失去最合算的财富的危险,等弗拉希做完实验再说?洛克菲勒尽管一向行事谨慎,有时却能显示出远见和胆量去冒天大的风险。此时他已准备好在莱玛石油上投下一大笔赌注,这一快定将检验他是否还能信赖公司必须取得全体—致同意。最后,洛克菲勒为打破僵局,下了一个后果难以预料的赌注。在一次董事会上,洛克菲勒像往常一样提出了在莱玛投资的问题,普拉特发火了,他生气地把头往后一扬,大声叫道:“不行!洛克菲勒紧接着冷冷地回答道:“我用自己的钱进行这项投资,并且承担2年的风险。”他答应拿出300万元—相当子1996年的4700万元,着实让同事们吃了一惊。“2年后如果成功了,公司可以把钱还给我;如果失败的话,由我来承担损失。”

这个故事最能说明洛克菲勒的商业直觉和大胆创新。俄亥俄原油有臭味不能用,他还是坚决买下,甚至不惜用自己的钱,几乎毫不犹豫——同时,他大胆创新,用科学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最关键的是,这本身是个迟早可解、有工程化答案的问题,于是一定要先拿下来,而不是犹豫而错失机会。

洛克菲勒和他的同事们长期以来一直被两个截然相反的恶梦所缠绕:要么是石油枯竭,使他们的石油管道和炼油设备无事可于;要么是他们被大量的廉价石油所淹没,因为油价会低于他们的生产成本。在19世纪80年代初的一次人心惶惶的高级经理会上,有人甚至建议标准石油公司退出石油业,转人一种更为稳定的行业。洛克菲勒静静地听完这些悲观失望的发言后,站起身仰天长吟道:“上帝会赐子我们一切的。”洛克非勒在一切事情上都趋向于听从上天的安排,他深信万能的上帝把石油埋在地下自有其目的。现在回想起来,有一点仙乎非常令人奇怪:标准石油公司尽管在炼油、运输和销售等方面均无所不能,可是到了19世纪80年代初,它却只拥有4处石油生产基地,公司成干上万的雇员甚至连油井都从末见过。为什么洛克菲勒不把油田接管过来,从而彻底控制这一行业呢?人们一定记得,公司建立之初,这一行业遭受石油过剩的打击远远甚于石油不足,使得洛克菲勒能够袖手旁观生产商们在一片混乱中竞相削价,在炼油商相互合作,生产商相互竞争并存的情况下长期渔利。

两种可能被终结的未来:资源枯竭或持续亏损。洛克菲勒没有否认这种可能,而是相信上帝的安排,一切都自有安排。标准石油也主要是一家油服公司,从运输到炼油、销售。

洛克菲勒隐退之时恰逢美国汽⻋业诞生之际。他说:“在我退出商界的时候⋯我们刚开始盼望有朝一日[汽⻋]进人实用阶段。”那一年,杜里埃兄弟在⻢萨诸塞州的斯普林菲尔德造出了13辆双缸敞篷小汽⻋——有史以来汽⻋公司第一次按照标准化⻋型一下子造出了好几辆汽⻋,在此同时,亨利福特也进人了研制四轮汽⻋的最后阶段,这是他制造的第一辆不用⻢拉的⻋。汽⻋将使约翰洛克菲勒退休后比上班时还要富裕。他从标准石油公司退下时拥有的财产约值2亿元——由于有了内燃机,他的财富到1903年猛增到了10亿元-毫无疑问,这是历史上收人最丰厚的赋闲,这对于因新闻界攻击而带来的痛苦肯定也起到了缓解的作用。

80%以上的财富居然是退休后自然增值产生的——时代红利。

劳埃德提出的政治⻅解:“自由产生财富,而财富毁灭自由。”他说,由于托拉斯组织的势力波及到整个社会,败坏了美国生活的每一个⻆落。美国⺠主的伟大实验正在遭到商人们的破坏,他们正变得比国家还有权势,控制了人⺠选出的代表。“我们的体制从理论上说十分公平,它在头100年里带来了那么多欢乐与繁荣,而现在,它正在面临着和一切体制相同的命运:变得虚假、死板和腐败起来。〞劳埃德在《财富与国⺠》中略去了所有的名字

值得有空认真读一读的书。

1893年经济恐慌袭来时,约翰刚好养好了病,又开始工作。在经济恐慌期间,他向58个个人和企业提供了将近600万元,因为他们被银行拒之⻔外,迫切需要他的帮助。这是一个后果难以预料的融资行动,因为他用来抵押的是当时正在贬值的证券。1893年10月,标准石油公司的财务主管WilliamT.Wardwell认为洛克菲勒的债务已经达到公司规定的最大限度,便做了一件令人不可思议的事:向这位公司创始人关闭了借贷的窗户。乔治罗杰斯惊呆了,他把这一快定转达给老板:“他拒绝再给我钱,因为他无法保证在他需要这些钱时能拿回来。”经过几次紧张的商谈后,汉德⻙尔把对洛克菲勒的信贷额度提高到280万元,不过洛克菲勒得用他每个季度从标准石油股份中获得的分红——77.5万元——作为抵押。洛克菲勒写的一些信谈到了他想方设法从欠债人手中收回货款以偿还他自己欠标准石油公司的债务时的悲喜交集的感受。9月初,他从纽约写信给塞迪说,他已经还清了债务,还有55万元的结余。“我们正在稳步摆脱这场经济恐慌,但我希望永远不要再有这样一次经历了。

经济危机之下,洛克菲勒也给朋友们借了不少钱,还从公司借钱中迟到了闭门羹。不容易。

洛克菲勒的私人投资处于一种令人震惊的糟糕状况:他的私人投资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没有一位专职经理进行全面的管理。这位创建了标准石油公司的天才竟然是一位极易上当受骗的被动投资人。到1890年为止,洛克非勒在银行中的个人收人每年高达1000万元,但令人吃惊的是,他仍然听信那些所谓的朋友提出的建议,尤其是受两个教友的影响。霍伊特经常在上午拜访洛克菲勒,陪他去市中心,一路上都在谈论股票生意。洛克菲勒内心对这两个按时去教堂的人十分信任,他们引诱洛克菲勒把上百万的金钱投到许多濒临倒闭的公司里。在他们的影响下,洛克菲勒建立了一个投资帝国,而他对这个帝国的了解全凭着财务报表上的误导性数宇。促使洛克菲勒心甘情愿这么做的原因是,他只购买少数股,并以为他的合伙者也投了同样数目的钱

大人物的个人投资或者说身边总会有这样不靠谱的朋友。洛克菲勒尚且如此的话,其他人都无需自责了。

尽管如此,洛克菲勒还是从美国钢铁公司的交易上获取了巨大的收益。这是美国第一家资产高达10亿元的公司,也是第一家在规模上超过标淮石油公司的托拉斯。原先在1893年以每股10元的价格买进的联合铁业公司股票,在1901年得到了相当于160元现金的收益。盖茨和小洛克菲勒同弗里克达成的协议是,洛克菲勒家族手里的联合公司股票价值8000万美元——其中一半换成美国钢铁公司的普通股,一半换成优先股——另外,⻉瑟默公司船队的56艘湖上货船价值850万元,盖茨估计,这8850万元中有500万是纯利润。美国钢铁公司的这笔交易使洛克菲勒的净资产猛增到2亿元以上,一举成为美国第二大富翁,但是仍远远落后于安德魯卡内基,后者的卡内基钢铁公司价值4.47亿元。不过,此时卡内基的财富已经到了顶点,而洛克菲勒则刚刚在起步。

两个巨富的同一时代的交集。

洛克菲勒在梅萨比山的成功加剧了美国两位首富约翰洛克菲勒和安德鲁卡内基之间的冲突。两人经商方式上常常如出一辙:注重细节、无情地削减成本、付给股东很低的红利。他俩都不承认自己贪婪,但一直因贪心而苦心经营,并带头赞助慈善事业,自诩是劳动人⺠的朋友,可两人似乎一直都没能做到这一点。卡内基在第一次听说洛克菲勒同梅里特家族签订合同的事后,说:“我认为标准石油公司的人不会像他们垄断石油一样成功地垄断采矿业,他们在每一项新投资上都失败了,洛克菲勒如今以最差投资者而闻名于世。”卡内基过于低估了洛克菲勒,对采矿业的进展做出了极其错误的判断。他决心要控制煤炭供应,认为矿石的价格永远会十分低廉、取之不尽。亨利奥立弗试图说服卡内基和梅里特家族搞合资,他尖刻地回答说:“如果有哪个行业毫无诱惑力的话,那就是采矿业。”幸好卡内基的手下推翻了他的决定,在梅萨比铁矿入了股,总算没让卡内基钢铁公司在抢购明尼苏达北部矿产的狂潮中一无所获。卡内基由于没能主动出击,只好束手无策地看着洛克菲勒把他在石油业获取的经验应用到铁矿业中,即通过控制运输、用无人能与之竞争的低价位来打击对手,从而控制整个行业。这两个行业的态势迫使卡内基同洛克菲勒达成一项交易。

洛克菲勒在铁矿领域大败卡耐基,也算是一段趣事了。虽让个人投资很差,主要是轻信别人,洛克菲勒本人亲自下场的话,战斗力还是相当可以的。

洛克菲勒在1909年决定减少对芝加哥大学的资助后,盖茨设想他们可以再创辉煌,在中国建一所出色的大学。与当时许多浸礼会教徒一样,洛克菲勒对中国很感兴趣,因为浸礼会在中国开展了大量的传教工作。尽管中国的政治动荡使盖茨的工作一度中断,他还是派了一个调查小组前去考察。有两股势力强烈反对这一计划:一派是当地的基督教传教士,他们担心那所大学成立后会出现近乎异教的现世主义倾向;另一派是政府官员,他们担心的则是其他国家从中破坏。于是,在中国的投资变成了洛克菲勒的保留节目——医学。1915年,洛克菲勒基金会成立中国医学委员会,由该委员会负责在1921年建立了北京协和医科大学。这家医学中心是洛克菲勒最雄心勃勃的项目之一,它由59座铺着翠绿色琉璃瓦的建筑组成,分布在29英亩的场地上。

协和的故事,还是要感谢洛克菲勒。

汽车业的出现也从根本上改写了石油业的历史:1910年,汽油的销售额首次超过了煤油和其它照明用油。1908年,威廉杜兰特(WiliamC.Durant)创办了通用汽车公司。同年,亨利福特推出了他的第一辆T型汽车。汽车拥有量迅猛增加,1915年达到250万辆,到1920年则达到了920万辆。

汽车的革命性发展真是快。1908年T型车出来,2年就让汽油销售额超过煤油;10年实现了接近1000万辆的销售——一场巨大的技术革命。

那些认为解散标准石油公司是洛克菲勒应得的惩罚的人悲哀而又意外地发现,到头来它却是洛克菲勒经商生涯中最大的一桩幸事。确切地说,他虽然在反托拉斯案中输了官司,却从一个小小的百万富翁差一点成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10亿富翁。凭借扶摇直上的股票价格,洛克菲勒的资产净值在1913年达到了他一生中的顶点一9亿元~相当于1996年的130亿元以上。自从1911年解体后,公司资产在十年内增加了4倍。洛克菲勒除了做生意精明过人之外,一生之中还大大得益于运气,退休后嫌的钱比经商时还要多。

运气才是真正重要的。标准石油解散,个人却发了大财。

1917年12月,小洛克菲勒在浸礼会社会同盟发表了一个令正统人士大为震惊、视同异端的演讲。他在演讲中勾勒出一个统一的新星教会:“它将宣告:所有的教规、仪式和教义对于上天堂都不重要。人生的关键考验不是教义,而是行动;是一个人的行为,而非他的话语;是他的为人,而非他的财产。”

A life, not a creed, would be its test; what a man does, not what he professes; what he is, not what he has.一个人的为人、行为和行动定义了他。

老洛克菲勒虽说是个理财老手,却照样和普通人一样在经济崩溃期间一败涂地,眼睁睁地看着手里仅存的2500万元骤滅到700万,连他的孙子温思罗普都惊呼道:“在爷爷看来,这简直就像破了产一样!”这次大萧条之后,小洛克菲勒同样对金钱产生了从未有过的担忧,因为他的财产也从1929年的将近10亿元猛降到1934年的不足5000万。他每年的收人损失更是严重:从20年代的最高点5670万元急剧下跌,到“新经济政策”出台的第二年仅剩下1650万元。由于他在20年代大繁荣时期应允过那么多慈善项目,到了30年代初,他开始入不敷出了。在罗斯福上任前不久,小洛克菲勒就把他在新泽西和印第安纳两家标准石油公司的股票换成了现金,还借了將近800万元的债,以应付先前做出的允诺。

1929年的大萧条中地主家也没多少余粮了。洛克菲勒还是很赞的,允诺的慈善之处即便没钱了也想办法要保证,甚至不惜借债做慈善。

发布在Book. 将该链接存入书签发表评论或留个互链:互链地址.

添加一条评论

你的电子邮件不会被公开或用作其他用途。 标记*的项为必填项。

你可以使用以下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
*

这个站点使用 Akismet 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你的评论数据如何被处理